对杭州市民来说,打开水龙头就有甘泉般的自来水哗啦啦地流出来十分平常;而对住在临安区太湖源镇光辉村,72岁的村民王大明来说,这却是一个长久的心愿——村里时常停水,水质也不好,管网老化破旧。为此,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用水焦虑,都得储水备水。
前不久,在临安区纪委监委监督推动下,光辉村里的自来水管网重新铺设,并接到杭州临安农水公司管网。“管道铺设好后,不仅供水稳定,而且出水质量也很好。没想到有一天,我们和城里人一样用水自由了。”王大明对喝上“放心水”满怀喜悦。
王大明还卖掉了20个大塑料桶。原先因水质和供水问题,他常要开着皮卡,带着塑料桶去天目山附近的水源取水。从简易储水桶、斑驳的混凝土蓄水池到崭新的衬塑复合自来水管道,这些储水供水装置代表着一段历史,也是光辉村从“有水喝”再到“喝好水”的最好见证。
农家喝上“放心水”
在光辉村,我们“堵”到了刚刚巡查回来的杭州临安农水公司工程部的沈奇锋,常年户外作业,他皮肤晒得黝黑。
临安区部分群众的居住地远离城镇,还有不少村子散落在群山间,城镇水厂管网延伸并不能完全覆盖。“作为典型的山区村,光辉村是单村水站,多从溪沟取水,水源不稳、水质不达标,风调雨顺时供水稳定,遇到旱情断流或汛期山洪堵塞管网,水要么浑浊要么断流,只能靠送水应急。”沈奇锋说,村里以前的供水,受季节和天气影响大,只能“看天喝水”。
一度,像光辉村这样的单村水站运维艰难成为普遍性问题。光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丽萍接话,“之前村里的供水站虽然建好了,可是管网不行,老旧破损,漏水厉害,水压很小。每天漏掉的水积累起来可不算少。”后来,王丽萍把问题反映给了到镇里接访的临安区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这件事我们一定及时帮助解决,让大家尽快喝上‘放心水’。”区纪委监委的答复,让王丽萍吃下了定心丸。
解决问题,调研开路。聚焦光辉村饮水难,临安区纪委监委此后三次到光辉村入户开展实地调研,并召集水利、发改等部门进行现场会诊、抄告督办促整改。“我区农村供水工程点多、面广、量大,长效管护一直是痛点、难点。”临安区纪委监委党风室主任李岚介绍,单村水站建好了,实际上任务才完成一半,更难的、更为基础性的是“管”。早年间,临安区不少单村水站基本实行村建村管,不仅建设标准低,而且日常管护也不到位,管道漏水、设备故障等问题经常得不到快速有效解决。
由点及面,临安区纪委监委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排查解决全区的供水问题,及时向职能部门、区属国企、所属镇街发出问题抄告单9份,推动各单位协同联动,对光辉村等3个村实施单村管网扩网供水工程,对石门村等3个村实施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工程,增配净水设备,确保水压稳定,保障水质安全。
城乡同饮一泓清泉,体现的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如今,临安区按照‘能延则延、能联则联、单村提升’的思路,实施管网延伸工程40个,新增规模化供水17.3万人,农村规模化供水率从29%提升至86%。”临安区水利水电局副局长祝宏伟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饮水达标提标给农民带来的不仅是“喝水无忧”,也带来了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现在马上要到暑期用水高峰了,以往这个时候,王丽萍的电话几乎被打爆,打电话的全是向她“索水”的村民,今年她不再烦恼了。
农村供水现代化见证共同富裕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数字化加持也增加了底气。以“天目智管水务”为代表的数字化平台,就像一个个触角,成为靠谱专业的“水管家”。
临安区水利水电局农饮科科长吴水丰举了一个例子:自来水在净水处理过程中要添加消毒剂,灭活水中的致病性微生物,但消毒剂的投放量需要根据用水量、天气变化等情况随时调整,这样才够精准。过去,单村水站消毒剂投放都是人工操作,自来水余氯值不稳定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天目智管水务”的数字化自动精准加药设备解决了这一难题——它能自主采集供水流量等数据,并根据数据的变化实时调整消毒剂加药剂量。
此外,依托“天目智管水务”,临安区还打造了“30分钟服务速达圈”,在整个供水范围内设立4个营运分公司、10个营业片区、26个大网格、36个小网格,分别设立片长、管理员、网格员。有了这个“服务圈”,临安村民遇到用水问题,只要拨打服务热线,便可实现小修20分钟速达现场、半小时完成抢修,大修30分钟速达现场、4小时完成抢修。
在深入开展整治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不到位问题的同时,临安区纪委监委还持续压实职能部门责任,推进农村供水现代化。“民之所盼,监督所向。农村饮水安全是关系民生福祉的大事,让百姓用上‘放心水’,确保‘一村不落、一人不少’,是我们为群众办实事的一个缩影,也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临安区纪委监委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区纪委监委共推动职能部门投入财政资金3224万余元用于农村供水运行管护,惠及群众6万余人。接下来,临安区纪委监委将继续把民生实事落实情况列为监督重点,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