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后台调试完毕,按下启动键,机器人双手便轻扣键盘、奏响钢琴,一曲《就是哪吒》,旋律流畅、打动人心。
这样科幻照进现实的画面,已成为27岁年轻小伙弓利剑的日常。作为杭州海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团队核心成员之一,他与同事们在浙大总部园并肩作战,依托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这个科创高地,用代码和机械臂书写“Z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劳动者之歌。
“本科学的是物理和自动化,研究生转向人工智能,看似跨界,其实都是为了探究智能的本质。”弓利剑坦言,童年的科幻情结是他选择这条路的初心,从阿西莫夫笔下的安德鲁到《三体》中的智子,看到那些曾存在于小说中的机器人形象,正通过自己的双手逐渐具象化,“很开心。”
在创新中心工作室,除了各式机器人、机械手臂,还有钢琴、扬琴、架子鼓等音乐器材。弓利剑告诉记者,选择以音乐场景为突破口,是因为弹奏乐器时需要精准的力度控制和复杂的指法配合,“这对机器人上肢硬件和算法规划都是极限挑战。”
记者注意到,工作台上散落着不少机械零件和电路板,电脑屏幕上则是满屏代码。要让机器人在舞台上稳定、流畅地弹奏一曲,需要反复测试、迭代更新。弓利剑主要负责软件算法开发,并与硬件团队密切配合。当测试发现机械手无法完成特定和弦时,硬件团队即刻优化关节自由度;当新传感器提升触觉反馈精度后,软件团队又连夜重写代码规划模型。开发过程中,这种“发现问题、硬件迭代、算法升级”的闭环,往往要经历上百次。
这些看似“艺术化”的调试,实则是为未来家庭服务机器人积累核心能力。弓利剑说:“今天让机器人学会处理琴键的触感差异,明天它就可能精准抓取不同材质的餐具;现在解决乐器跑调时的动态调整,未来就能应对家庭环境的突发状况。”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劳动者”身份时,这位“Z世代”工程师给出了独特答案:“找到劳动的乐趣,享受劳动的过程。”弓利剑说,自己是幸运的,能把兴趣和工作结合在一起,能与机器人“共事”。也正是这样的同频共振,让劳动不再是生存手段,而成了文明向前的永恒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