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民心民意 “道”出实干笃行
时间:2025-05-24 11:28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2.jpg


8位市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聚焦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共同富裕、基层治理等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面对面答记者问。


道民意,话发展,展风采。5月23日,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前,8位市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聚焦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共同富裕、基层治理等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面对面答记者问。

话筒传递着民声与民情,每一个来自基层的好消息都饱含民生温度,每一组发展数据都映照美好未来。这些“人情味”“接地气”的故事背后,是代表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的履职担当。

信心在这里激荡,动力在这里迸发,折射出杭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万千气象。


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

仇旻/市人大代表,西湖大学副校长、工学院院长、西湖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过去三年多来,我们团队在做好前沿研究的同时,也在积极推动产业转化,简单说,就是三个“真”。

要解决真问题,我们团队孵化的第一个公司叫西湖仪器,在创业初期,我们泛泛地把产品定位在半导体微纳加工仪器,市场方向不明晰。在深入市场调研后发现,碳化硅衬底激光切片是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痛点。我们果断转型,填补产业链空白,产品果然深受欢迎。要做出真产品,100次实验成功1次,产出的是论文,不是产品;只有把这1次成功,变成批量的、稳定的99次成功,才算做出了真产品。“西湖仪器”研发样机只用了三个月,但做出“国内首台(套)”的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设备这个真产品,足足花了我们三年。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就是要做既有“前瞻性”又有足够成熟度的新技术、新产品。要形成真合力,西湖大学与西湖区全力建设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与富阳联手成立光电研究院、与城西科创大走廊共同打造“新质生产力创新策源中心”,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强强联合,早日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机器人走向世界

陈如申/市人大代表、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近几年来,人工智能机器人异常火爆。杭州因为人工智能机器人,让世界对它的认知提升到新的高度。

我作为一名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拥有12年工作经验的老兵,始终坚持初心。我们秉承“工业健康有申昊,故障不再难”的愿景,开发了天上飞的无人机和地上跑的、管廊里钻的、水中潜的机器人。我们利用它们的传感器、影像、超声波、红外等技术,将数据回传到后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垂直模型构建,并与标准进行比对,提前做出故障预警。我们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这几年来,我们不断拓展应用场景,从电力、轨道交通到石油石化、环保领域,再到水下高端装备制造。同时,我们还培养了大批人工智能机器人人才,为行业所用,为社会作出贡献。作为人大代表,我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让更多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企业落地在杭州、留在杭州。我鼓励大家积极科技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真正把科技转化成生产力,解决用户的痛点,为社会创造价值。在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走出去的过程中,让高质量发展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基层减负配备“数字社工”

孙彦龙/市人大代表、杭州当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责任重、事务杂、负担沉,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基层减负上,作为人大代表,通过深度调研,我建议是分四步推进。

把数据还给基层,建立全域数据目录与共享机制,推动数据直达基层,让基层手里有数,实现“一村一本账”。把算力和AI工具送到基层,建设“基层数据语料库”,训练懂基层工作的多模态政务大模型,开发“基层填表机器人”,这样大部分填表活儿都可以交给机器人来做。砍掉不必要的报表,实时监控数据调用次数,确保“数据自己跑腿”的比例超过90%。给基层岗位配个“AI分身”,试点给村、社区配备“数字社工”,基层工作人员腾出手干更重要的工作。真正实现“减负不减责”,在人工智能时代书写基层治理的“杭州模式”。


科技向善引领创新方向

孙军文/市人大代表、浙江同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技术向善一直是我们杭州科技创新的底色。我们将算法模型积极应用到灵长类动物认知AI研究中,探索大脑认知的奥秘。这项技术一旦取得突破,将推动人形机器人的“认知进化”,例如,搭载这一技术的医疗陪护机器人,既能像人类一样理解患者的情绪波动,给予及时安抚,也能通过动作预判,避免意外伤害。未来,这一技术还有望助力阿尔茨海默病和儿童孤独症的早筛。我们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让机器人多一点人性,让我们的父母慢一点遗忘过去,让我们的孩子早一点走出孤独。

我们还将算法模型应用到了生态环境领域,构建了城市级移动大气监测数据服务模型。在杭州市主城区,700辆出租车、公交车成为“移动的城市鼻子”,不断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构建了一张无形的“城市空气生命网”,用算法赋能空气质量管控,把城市的PM_2.5降下来,让杭州数万哮喘儿童能够在蓝天下自由呼吸。作为一名杭州市人大代表和科技创业者,我将和团队一起,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为杭州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以法治之力推进美丽杭州建设

徐琼/市人大代表、上海建纬(杭州)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本次大会审议的《杭州市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条例(草案)》,正是以法治之力推进美丽杭州建设的重要举措。

在立法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官网公示、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等渠道,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多次征求全体市人大代表意见,汇总整理各方面意见建议六百多条。

我在综合采集本所律师和周边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向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提交了十余条立法建议,均得到认真回应。此外,法规草案的内容体现了时代性和创新性。《条例(草案)》将“生态文明之都”建设拓展到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写入了“数字治理体系”“宁静小区建设”等诸多创新理念,是一部彰显时代特色、回应人民呼声、又充分吸收近年来成功经验,实现集成升华的法规,是市级层面具有纲领性的法规,在打造与杭州城市定位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美丽乡村见美、见富、见未来

蓝芳/市人大代表、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新丰民族村村委委员

在我的家乡,美丽乡村底色越来越鲜亮,乡村致富路径越来越广阔,畲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2024年,我们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沈冠大米、龙峰红曲酒、尧山油芰、中门灰汤粽等20余种莪山特色农产品50余万元,实现农民增收2000元/人,全年全乡的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469万元。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强化文旅融合发展。去年我们在湖滨步行街专门举办了“西湖边的畲乡”民族风情旅游推介会,当天活动点击量突破138万人次,国内外媒体报道30余次,多次冲上“热搜”,引来网友的艳羡。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和村干部,我将不断提升自己的履职能力,依托畲族独特的文化底蕴与资源优势,推动莪山畲族乡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新时代美丽乡村见美、见富、见未来。


让杭州成为青年人的理想之城

蔡美强/市人大代表、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青年是城市的未来和希望,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杭州青年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3。杭州一贯重视青年人的发展,去年杭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决定》,将青年发展优势转化为城市跃升的动力。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春雨计划”“青荷驿站”等项目,进一步优化青年发展环境。

去年,钱塘区人大常委会在高教园区设立了钱塘大学城人大代表联络站,来自高校的23名人大代表全都编组进站,定期在那里接待各所高校的青年学生,收集他们的意见建议,并由人大街道工委汇总梳理后转交给相关部门。作为一名高校的人大代表,要当好桥梁纽带,走到青年人中间,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将青年人的心声反映给人大和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从而让青年群体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让杭州真正成为青年人的理想之城。


让养老更加温暖和从容

宋亚琴/市人大代表、拱墅区健康城市建设指导中心副主任

今年市人民代表大会,我带来了《关于优化老人子女照料护理假制度的建议》。我在参加关于养老的人大议事活动时,实地走访了多家医养结合机构,了解到不少高龄和失能老人对居家养老的意愿很是强烈,比起养老护理员,老人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陪在身边。我建议将老人子女照料护理假的范围从患病住院的老人扩至80岁以上高龄老人或中重度失能老年人,从独生子女扩容至非独生子女等,对不同老人子女分类明确假期时间,同时在激励机制上保障单位和个人敢休能休,给老人多一些的陪伴和照料,让“夕阳红”红得更加温暖和从容。

在履职过程中,我感受到代表不是“传声筒”,而是民情民意的“传感器”和治理创新的“推动者”,让民意的涓涓细流与治理的澎湃江河“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