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人工智能+”关键一招 赋能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5-05-23 10:24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6.jpg


2024云栖大会。


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制高点,既是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也是攸关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抉择。

数字底蕴厚实的杭州,先人一步躬身入局。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专项产业规划和支持政策稳步出台,国家人工智能重大战略布局成功落地,浙江新型算力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近年来,杭州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朝着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和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的目标稳步迈进。

如何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怎样应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升级?如何有效应对新技术带来的风险与挑战?这些事关城市未来的重大课题,也成为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完善政策举措有力支持

引领支撑产业优化升级和生产力整体跃升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杭州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优势条件。近日,市发改委正在会同各有关部门全面梳理和设计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政策举措。市人大代表、市发改委创新与高技术发展处副处长董宇澜说:“杭州对有关工作举措和支持政策进行再迭代再升级,就是想为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更好环境。”

“关键要做好场景创新工作。对传统行业企业来说,就是能够找到靠谱的解决方案供应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正在谋划推进面向人工智能的场景开放示范工程。”董宇澜介绍,一方面要收集有人工智能应用需求的企业和场景,另一方面要收集有能力提供技术或解决方案的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组织专业力量和打造场景服务平台,帮助“场景找产品”“产品找场景”。

“同时,要在政策上支持供需双方围绕场景开展联合创新,打造出更紧贴实际需求的智能体、智能终端、智能服务等新产品,真正释放‘人工智能+’的变革力。”董宇澜表示。

既有政府部门的支持推进,又有专家智库的群策群力。今年市两会期间,民盟市委会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提交集体提案,建议以视觉智能为重点,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提案建议,深化全市视觉智能创新发展空间布局,突出萧山区、高新区(滨江)核心引领作用,联动打造核心产业承载地和产业共富示范区。把握“中国视谷”纳入部省合作战略机遇,打造全国视觉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特区;强化窗口园区建设,在窗口园区推动自动驾驶、工业视觉、直播电商等重大应用场景,打造全域联动的人工智能应用示范。支持相关企业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电商金融、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领域,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用小模型,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用模型方案供应商。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做大做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随着大模型训练、复杂算法研发等需求激增,算力的高效使用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

“杭州移动深度参与了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超8000PFlops算力规模,打造了城市内毫秒级算力时延圈。”市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杭州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徐向东介绍。

如何进一步优化算力资源配置,以带动杭州AI产业生态的繁荣发展?他认为,一方面,杭州要出台对本地算力供给方的专项电费、固投补贴等扶持政策,有效降低算力企业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将市级算力券扩大到医疗、金融等其他关键行业,降低算力券使用门槛,促进算力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同时,建议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明确数据要素流通的规则和流程,为行业模型训练提供高质量的数据。

市人大代表、杭州当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孙彦龙说,当虹科技正在倡导发挥龙头企业“链主”作用,依托高新区(滨江)“中国数谷”的算料优势,为AI大模型建设提供高质量“燃料”。他表示,将带领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科技创新效率,积极投入本土化大模型人工智能朋友圈,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作为来自一线的研发人员,市人大代表、杭州士兰微电子系统开发技术负责人夏原野注意到,AI热的另一面,是“有”与“优”的差距。

“比如,许多AI产品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或仅仅是一个通用模板,与企业实际的业务应用脱节,缺乏可落地的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对此,他建议,多开展AI培训与交流活动,以务实举措鼓励科研机构和专业技术公司为企业提供AI技术咨询和定制开发等服务,“也可以推动建立AI技术开源社区,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合作,相互扶持、共享资源,共同克服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难题。”


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确保人工智能始终安全可靠可控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与生成式AI的爆发式增长,在创造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安全风险的产生。如何让人工智能朝着助人成长、与人为善的方向发展,确保人工智能始终安全可靠可控?

市政协委员、浙江大学求是特聘研究员、杭州安泉数智科技有限公司CEO黄进,长期专注于数据与人工智能安全领域,今年两会他带来了《关于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创新服务高地的建议》。

黄进认为,杭州优质的创新土壤、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为“AI+安全”创新提供了广泛应用场景,“未来三到五年,杭州有望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创新服务高地。”依托浙江大学区块链与数据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黄进正在带领安泉数智团队聚焦“AI+安全”领域持续探索,打造新一代数据与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创新技术体系。“我们也期待把握机遇,以‘AI+安全’赋能产业健康发展,让AI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公平,是顺应科技革命趋势、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但在支持“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同时,也需高度重视并主动规避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存在的过度依赖、算法偏见等问题。

对此,市政协委员、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严从根建议,从“隐私保护”“安全可控”“透明可释”“公平全纳”“问责监督”“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原则出发,制定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风险评估指导建议和潜在风险清单,督促学校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风险评估做出前瞻性方案部署,开展基于应用场景的发展性评估,进一步指导学校因地制宜制定教育应用的具体限度。

“同时,还要提高师生的智能素养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严从根表示,教师和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是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和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