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高质量落实是夯实根基的“压舱石”,高水平谋划是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在5月22日举行的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二场联组会议上,政协委员们围绕“团结一致做好‘高质量落实’和‘高水平谋划’两篇文章”的主题,踊跃发言、献计出力。
谋实“产业”的文章,创新驱动促发展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命脉,面对新机遇与新挑战,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与突破口。
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陈周斌委员建议,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提能升级,抢占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类脑智能、合成生物五大未来产业新赛道。聚焦数字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商务服务等五大领域,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作为中国民营快递之乡,桐庐孕育了占据全国60%市场份额的“三通一达”,去年快递物流关联产业营收超480亿元。“建议支持桐庐打造快递智能装备创新应用场景先行先试集聚区。”在周萍英委员看来,可重点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车、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先进装备在快递物流供应链中的规模化应用,加快突破智能分拣、无人配送、仓储自动化等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性的示范项目。同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落户,构建“研发—制造—应用”一体化生态链,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快递物流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精雕“城”的文章,匠心筑城展新貌
城市品质关乎民生福祉。从功能完善到风貌提升,如何让城市既有“颜值”更具“内涵”,是高水平谋划的题中之义。
我市城区已累计建成给排水、供电、通信等各类城市地下管线3万余公里,因此加强城市内涝、燃气隐患等风险应对措施日益重要。为适应超大城市发展趋势和新时期韧性城市建设要求,夏海琴委员从强化区域统筹,提高骨干管线空间韧性;聚焦重点区块,科学谋划市政管网布局;动态评估更新,夯实存量设施的安全韧性;及早科学谋划,强化新型基础设施赋能四个方面,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市政管线的空间韧性和设施韧性,科学谋划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建筑能耗问题日益凸显。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双碳”目标,邹华委员建议,推进近零能耗建筑发展。“建议根据我市不同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发展水平和产业成熟度的差异分区域推进,在城市中心区域、县城和中心镇等有条件的地区逐年提高近零能耗建筑强制性发展比例。同时将近零能耗建筑的理念技术与城市更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相结合,为近零能耗建筑推广拓宽市场。”
深耕“人”的文章,引才聚智拓新局
城市的核心是人。通过高水平谋划构建更具包容性的人文生态以广聚各方力量,依托高质量落实推出更贴合不同群体需求的政策举措以强化发展支撑,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之一。
会议现场,周旭一、许江晨、杨敏、黄伟源四位委员分别围绕用好“侨”资源、优化青年发展生态、健全“乡村CEO”队伍发展机制、发挥新就业群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四个方面,建言献策。
“海外华侨华人是科技企业出海的‘柔性基础设施’,也就是助力者。”周旭一委员认为,内地中小科技企业出海会遇到信息不畅、投资环境不熟悉等困难,可以充分利用海外侨团侨领的优势,为企业提供精准的市场信息、化解文化冲突、助力合规建设、融入当地社会。建议成立市级的海内外信息互动、人员沟通平台——“侨客厅”,整合发布海外侨团和出海企业的信息,推动海外侨团和出海企业的资讯交流与项目合作。
青年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许江晨委员建议从优化公共配套、加强多方位技能培训、促进公共空间转型升级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回应青年发展新期待。同时,通过优化创业创新扶持模式、营造开放包容的创业生态等举措,进一步打造青年创业新高地。
乡村CEO以创新思维盘活乡土资源,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架起城乡融合的桥梁。但目前,乡村CEO制度的实行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方面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和完善。对此,杨敏委员提出,要健全高效的对接机制、规范的选用机制、稳定的培育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新就业群体是基层社会空间最具有活力的群体之一,他们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基层共治的宝贵资源。“建议从体系、载体、机制等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对新就业群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支持保障力度,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变服务对象为治理力量。”在黄伟源委员看来,可吸纳新就业群体成为“移动网格员”,推动其融入“基层治理末梢”。同时,针对新就业群体不同岗位特点,开展分层应急救援培训,建立应急联动网络,开展新就业群体“应急第一响应人”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