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临安
“硬科技”产业园
生态系统架构
临安空间结构图
悠悠钱王故里,巍巍天目山麓。临安区,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杭州市西部,是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上的重要节点。
作为杭州的第十区,“撤市设区”近8年来,临安发展势如破竹,在城市、产业、交通、民生等方面齐头并进,逐步与杭州主城区实现全面融合。
2024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了《杭州市临安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总规》)。
作为临安首版“全域全要素”“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总规》既是杭州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相对独立、完整,是指导临安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
面向2035年,《总规》有哪些看点和亮点?将引领临安如何发展?谋划背后有哪些意味深远的统筹和考虑?
做强保障 激活开放创新临安
《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做优主城、做强辅城、集聚县城、培育重镇”。作为全市六大“辅城”之一,临安的定位大抵如同上海松江新城一样,承载着疏解主城、分担城市功能的重要作用。
但临安又是独一无二的。它既是浙江省陆域面积最大的区,又有超过90%的乡村和生态空间;它既是城西科创大走廊上的重要一级,又是杭城内性价比极高的安家选择,被称为“杭漂人”的港湾;它既是蓬勃发展潜力无限的新区,又是底蕴深厚文化富足的古城。
“在《总规》编制期间,我们聚焦生态约束、内涵式发展,开展了关于临安人口、产业、历史保护、自然生态等方面的大量专题研究,针对民生设施、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等存在的短板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基于前期扎实的工作基础,《总规》充分发挥临安生态、人文、创新优势,谋划临安未来发展与保护总纲,以高水平建设“吴越名城·幸福临安”为战略目标,提出了面向2035年的四大发展定位:杭州都市新城区、创新策源集聚区、吴越文化魅力区、生态富美示范区。
为支撑上述发展定位,《总规》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构建“山林环抱、田园镶嵌,一城两圈、魅力轴带”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其中,“一城两圈”引导城镇空间组群网络一体化发展。
“在‘产业强区’战略的指引下,在这轮规划中,我们首先对临安的产业空间进行系统梳理,纳入保障。”《总规》团队负责人、市规划院规划师江佳遥告诉记者,面向2035年,《总规》为临安划定了超23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规模底线。
当前,临安正以《总规》为引领,全力抢抓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质量融合发展机遇,精准高效推动资源要素向平台集聚,进一步形成大走廊制造业发展主阵地的优势。
“从趋势看,当前以杭州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型城市,其创新空间集聚和布局已呈现出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创新要素集聚趋于网络化、簇群化。”江佳遥指出,基于此,在产业空间布局上,《总规》聚焦创新要素集聚,引领建设青山湖创新圈和环农林大创新圈;同时整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形成“一个策源地,两个产业副中心,一个主承接平台和梯度转移枢纽”的功能布局。
“以青山湖创新策源地为主引擎,‘产业西进’谋足谋好梯度转移的承接空间,临安全域的产业布局‘一张图’十分清晰。”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促进创新要素集聚,临安进一步优化要素配置,培育“强链+提链”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实空间要素保障、积蓄强劲动能。
事实上,早在《总规》谋划阶段,规划中关于节约集约、要素集聚、内涵式发展等重要理念就已应用在了临安产业空间要素保障的具体实践中,土地利用效率持续提升:2024年,“硬科技”产业园一期粤浦科技主体结顶、工创园暾澜南区竣备投用,全年实现腾拓产业空间2345亩、盘活“三块地”6587亩……一座座高端楼宇“拔地而起”、 一处处产业园区“垂直生长”,为临安产业培育发展释放了新空间。
未来,在《总规》引领下,临安将持续通过优化建筑设计方案、提高容积率等方式,推动低效工业园区内建筑形态从“摊大饼”向“工业上楼”转变、产业布局从“低小散”向“高精尖”发展,加速绘就“产城人”深度融合的新画卷。
做优品质 创建共享幸福临安
《总规》批复后不久,备受瞩目的329国道玲珑至於潜段迎来通车。这条全长31.48千米的“绝美国道”,起于G56杭徽高速玲珑互通出口附近,一路向西,横穿连绵不绝的天目山脉,经过潺潺碧水的藻溪、天目溪,最终到达於潜镇西侧方元村。
通车后,沿线镇村的产业、资源,通过出村进城、物流运输,进一步带动临安东西区域协同、城乡共富共荣。
事实上,329国道玲珑至於潜段的开通,正是临安以规划引领交通网络越“织”越密、打造高品质出行环境的缩影。
根据《总规》,未来临安继续着眼提升区域枢纽地位,提升综合交通系统网络效能,完善中西部地区的出行条件,构建面向长三角休闲旅游的全域大交通体系。
为进一步发挥杭徽、苏浙交通联系的重要节点作用,《总规》尤其重视构建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形成“一横三纵”廊道格局。铁路层面,新建杭临绩高铁、杭宁高铁二通道,打造“一主一辅”高铁站枢纽格局;高速方面,新增杭徽复线高速、合温高速,预留杭徽复线高速向西延伸条件。同时进一步完善国省道系统,形成“四纵两横”普通国省道网络,以网络化公路支撑城镇圈发展,其中“四纵”即G330、G329-S219、S214、S218,“两横”即G329、S305。
大杭州层面,构建“两高两快四主三次”跨区道路网体系,加强与杭州主城区道路网络的无缝衔接。“两高”,即杭徽高速、杭徽复线高速;“两快”,即文一西路、留祥快速路西延线;“四主”,即长西线、青山大道、天目山西路、G329(南移);“三次”,即舟青线、科创大道西延、相府路北延。
除了交通,面向2035年,临安还聚焦打造“15分钟”城乡生活圈,实现安居、教育、医疗、文体、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加密提质,持续提升“最具幸福感城区”的亮色与成色。
根据《总规》,安居方面,未来临安将进一步结合创新产业平台完善居住空间布局,规划重点在青山湖科技城、锦南新城等产业集聚区周边,加强新增住宅用地布局,并结合产业空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积极盘活闲置存量房产资源,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体系,促进职住平衡、产城融合。
教育方面,规划在保留现有高中的基础上,新增4所高中。重点在青山湖科技城、锦城外围等地区补充完善基础教育和幼儿教育配套;并结合实际需求引进高端教育集团来临办学,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品质。
医疗方面,除已引进投用的市级口腔医院外,在青山湖科技城新建1所综合医院,弥补现状青山湖科技城综合性医院的缺失;并预留多处医疗卫生设施用地,远期结合实际需求进行规划建设。
文体设施方面,规划重点结合青山湖科技城中心的打造预留区级以上文化和体育设施,包括青山湖文体中心、青山湖艺术活动中心等。
公园绿地方面,在过去3年10多个公园精彩亮相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密公园绿地网络,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1000米进林”。
“目前,临安已基本形成临安城区中心,未来在《总规》引领下,将通过公共服务设施的补足、打造青山湖城市客厅,引导形成青山湖科技城中心,承担区域性特色化、专业化服务职能。”江佳遥告诉记者,随着青山湖科技城中心的功能补足,临安的东部城区片,将以宜居锦城、活力湖城、科创芯城为核心,发展成为杭州西部集科技文教、先进制造业、旅游、人居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发展区,成为新老杭州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港湾”。
激活价值 建设城乡共富临安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和地下藏的,都需要自然资源作为支撑……”
“国土空间规划就像棋局,总体规划‘谋篇布局’定规模,详细规划‘经纬南北’定骨架,选址论证则是‘棋子落盘’,即项目实际落地……”随着《总规》和乡镇级国土空间总规接连获批,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的党员骨干及各驻镇村规划师,一有机会就用“接地气”的语言为基层镇街干部进行规划“科普”。
“过去的思路是发展,发展模式都是向外扩张式的,现在思考最多的是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谋发展、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内涵提质。”临安区昌化镇一位干部对这轮规划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生态文明、资源保护的内容,“这让大家在审视镇村发展时的站位不同了。”
作为钱王故里、吴越名城以及杭徽文化的联结点,临安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同时境内天目山、清凉峰、青山湖等名山秀水,更让临安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地。
在擦亮“吴越名城”品牌方面,《总规》不仅落实了临安辖区内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全域保护,还为吴越国衣锦城考古遗址公园打造、净土寺遗址保护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存提供了空间载体,助力营造全新的历史文化保护展示空间。
在点亮“生态临安”方面,《总规》落实了640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明确以大生态引领大未来,打造绿水青山间的生态富美示范区。
强调保护并不等于给发展戴上“紧箍圈”,《总规》也让乡镇干部感受到规划对乡村地区价值的“激活”。
如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分会址天目未来谷的谋划过程正值《总规》编制期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结合市场调研、需求分析和现状研判,在天目未来谷所在的绍鲁平台划定了约475亩的城镇开发边界,为“山上保护,山下利用”预留了重要的空间载体。
2024年,在党建联建赋能下,市区两级规资部门对天目未来谷项目范围内的城镇空间和乡村空间统一设计、系统研究、分类施策,并按照“拍地即审查”模式第一时间组织审查规划设计方案,存量建设用地先行供应,确保了该重点项目的快速落地,并为周边镇村农创客创业、手工艺体验、风情民宿提供空间,释放乡村发展潜力。
“以往编规划,更多关注城市,这轮《总规》关注到了乡村地区要素怎么配置、投放等问题,提振了打破城乡壁垒的信心,提高了城乡空间资源配置的精准性。”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总规》明确积极探索集体土地入市,鼓励通过“多田套合”、林耕置换、零星建设用地复垦等路径优化耕地及乡村布局,不仅促进了耕地等资源的更好保护,还进一步打开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眼下,临安累计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7宗30.4亩,成交金额1841万元,为村集体带来直接收入1288.7万元。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之一,也是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承办地之一,临安将再次亮相世界舞台。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做好《总规》的实施传导,在规划引领下,不断培育创新发展动能,加速绘就“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和“乡村,让人们更向往”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助推城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建设“吴越名城·幸福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