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工具包
生活条件好了,由体重引发的健康问题愈发突出。杭州伢儿“长”势如何?杭州居民“条杆儿”(身材)好不好?
5月20日是第36个中国学生营养日,主题为“吃动平衡 身心健康”,在杭州市合理膳食行动推进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主题活动中,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正式发布杭州市儿童青少年体重管理工具包,并公布了2024年杭州市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综合监测结果:全市中小学生总体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4.7%和12.2%,合计达26.9%,也就是说4个中小学生中至少有1个“小胖墩”。
本周正值全民营养周,结合我市2024年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结果来看,杭州人总体偏胖,“条杆儿”不太好。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与营养不良并存 女生总体优于男生
“近3年,全市中小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总和始终在25%—27%高位徘徊,减重任务很艰巨。”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专家告诉记者,虽然体重增加,但2024年市中小学生总体营养不良率为8.8%,且这个数据连续3年有上涨趋势。除了超重肥胖率“高位盘整”、营养不良率“抬头”,监测结果还有一个明显特征——“男女有别”,女生的营养状况总体优于男生,营养不良、超重肥胖的比例相对较低。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为19.0%,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可能会在2030年猛涨至31.8%。此外,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34.3%、16.4%,也就是说每2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胖子”。
“从2024年监测结果看,全市居民总体超重肥胖率(包含中心性肥胖/高腰围)已超四成,其中男性已过半。”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专家认为,从慢性病防控角度而言,体重管理应从小抓起,在满足孩子生长发育营养需求的前提下减重,可降低成年后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一老一小”减重有讲究 要特别关注营养问题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减重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肥”。
“大家都知道判断体重要看体质指数BMI。中国人BMI超过24就跨入超重行列,超过28则为肥胖,但这个标准对‘一老一小’来说并不适用。”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专家科普,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BMI界值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不是一成不变的,而65岁以上老年人过瘦会增加死亡风险,所以BMI保持在20—26.9即可。
其次,同样身高体重的人体形也各不相同,因此测量体脂率更准确。此外,脂肪长在腹腔和内脏风险更大,BMI数值正常的人群中有15%属于大腹便便的“中心性肥胖”,这一现象在老年人中尤为明显。
想科学减重,核心还是控制总能量摄入,但要适度。
“监测结果显示,除水果外,2024年杭州人其他食物的摄入都比2023年要少,每日盐摄入量降至8克、禽畜肉摄入量降至150克,后者可减少约100大卡的能量摄入。蔬菜的摄入量退回到2023年的水平,全谷物、薯类、奶类和豆类的摄入量也在低位徘徊。”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专家提醒,“一老一小”减重尤其要关注营养。儿童青少年的营养摄入除满足日常生活及活动需要,还担负着保障生长发育的重任,不能盲目节食;老年人的肌肉和骨质流失速度远超成年人,减重期间要保证蛋白质、钙等营养素的充足供给;对于心血管、呼吸和骨关节系统等慢性疾病患者,运动减重时要避免心血管意外和运动损伤;久坐的白领想“迈开腿”,可以先增加运动频率,再增加每次运动的时长,最后增加运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