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坊内开展“豆腐包制作”技能培训
游客体验“土嬉戏”趣味游戏
航川“139民宿”
千荷园景区“莲子工坊”
“今天预计有100人的团队到访,早上让他们先到长宁村参与‘土嬉戏’趣味游戏,体验土灶烧饭,下午前往隔壁龙溪桥村采摘圣女果……”建德市杨村桥镇长宁村党总支副书记邵清华正紧锣密鼓筹备上海游客的接待路线。近日,一场打破村庄边界的“乡村共富”实践正如火如荼展开着。
“乡村共富”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建德在奋力打造“幸福宜居之城、文旅共富样本”的过程中,如何更好、更系统地找准“乡村共富”的破题路径?
随着《关于打造“合作共富”联合体推进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意见(试行)》正式出台,“互助长宁”“浙硒共富”“139乡宿共富”“十里寿昌江”等多个特色联合体的实践成果证明:片区组团、党建联建、产业联兴,或可书写出“1+1>2”的共富新篇。
打破村界 片区组团“攥指成拳”
一子落地,满盘皆活。为了让各村从“各扫门前雪”转变成“片区组团干”,去年,杨村桥镇成立了“互助长宁”联合党委,以长宁村为中心,联合周边4个村,从产业端入手,围绕乡村“土生活”进行整体创意规划,聚焦“学、吃、游、购”四要素,推出“围炉炖锅”农家菜馆、“土嬉戏”运动场、“来尝宁”小吃馆等热门打卡点,邻近4个村做好农产品供应及旅游线路补充。片区旅游线路开通仅半年,就接待团队75批次,游客1.2万余人次,村集体增收300余万元。
建德市相关负责人介绍,长宁片区抱团发展的核心在于党委统筹、资源盘活、利益联结。今年,建德市推行“合作共富”片区组团联合体模式,着力解决单村资源碎片化、发展不平衡、竞争力弱等问题,通过“强村带弱村、地域毗邻、产业相近、产业链上下游、飞地抱团”等形式,实现资源全域盘活、人才全域使用、产业全域布局、品牌全域打造、利益全域共享。
党建引领 组织联建聚力赋能
“这里真是太好逛了!不仅能够坐小火车去观赏反季盛开的荷花,走上10分钟就能跨市到兰溪长乐古村看民俗表演。”在里叶村千荷园景区游玩的杭州游客李女士介绍道。
随着杭金衢“浙硒共富”联合体的深入推进,这座地处杭州、金华、衢州三市交界的“千年荷乡”大慈岩镇,正以“破界融合”的片区组团发展模式,书写跨域协同的共富新篇。
去年,为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缩小区域差距,大慈岩镇联合兰溪诸葛镇、龙游横山镇三地顺势联合成立杭金衢跨区域“浙硒共富”大党委,签订《杭金衢三地共富框架协议》,以三地农文旅资源为核心,以特色莲产业为纽带,促进流量共享、资源共用、区域共治。
“今天的议题是解决出行问题。”片区联合体成立后的第一次党委联席会议上,三位镇党委书记共同下定决心,将开通“三地公交”提上日程。这一成果不仅提高群众的出行便利度,更是串联起三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产业资源,自此三地正式进入合作发展的快车道。如今,“千荷畔”养老服务中心内,来自三地的老人们聚在一起品茶听戏。“跨市公交开通后,去邻镇赶集就像串门。”村民叶大爷点赞道。
在里叶村的千荷园驿站内,建德“里叶白莲”与龙游“志棠白莲”等系列莲产品被一同摆放在展示架上,供游客们选购。自联合体建立以来,三地围绕莲产业“土特产”文章,共办荷花节,打造“十里荷花”风光带。2024年三地村集体增收650余万元,接待游客105万人次,农户增收超8000万元,片区集体经济年均增长超5%,党建引领“红色动能”正逐步转化为发展的“硬核支撑”。
运营前置 产业共兴“链”动共富
片区发展,规划先行。建德以“运营前置”理念推动资源高效配置,明确片区联合体产业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培育健康养生、亲子研学等业态,实现区域内产业联动发展。
走进航头镇航川村村委大楼,两张地图首先映入眼帘:一张“一湾一景一产业”本村规划蓝图,一张建德市“139乡宿”产业链地图。去年,航川村因地制宜构建了水上、滩上、岸上、田上、地上、村上“六上”立体式产业格局,流转标准地、盘活闲置农房,引育“玉见乡甜”水果玉米基地、“139民宿”等农文旅产业。
为了做大产业规模,航川村通过“乡村梦想家”招引专业团队立尚文化。运营团队入驻后,便打造了“家味航川”特色品牌。“想在平价康养民宿的赛道中突围,关键是差异化核心IP。”立尚文化董事长劳立江表示。在品牌加持下,航川民宿产业实现了蓬勃发展,2024年引入社会资本1.7亿元,落地农耕、研学等业态10个,52户农户返乡开办民宿,月均增收3.5万余元。
为了把民宿流量变成共富增量,航川村与周边李家镇沙墩头村等村组团,成立“139乡宿合作共富联合体”,整合各村农文旅特色资源,打造民宿产业带和研学精品线路,推动片区抱团发展、共同致富。目前已有2县7镇13村加入进来,共富产业从一村逐步推向一域。“大家各自家底不同,起初很难齐步走,以小组团带动大片区,相对更切实际。”党建研究工作组研究员、“139乡宿”工作室负责人陈友明介绍道。
工坊支撑 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共富工坊,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农民。聚焦产业链关键节点,建德市采取“一村一建、多村联建、整片推进”等方式组建工坊,增加“家门口”就业岗位,吸引低收入农户就业。为了让农户有一技之长,通过组建“乡村共富学院”,构建技能培育和就业创业全生命周期体系,培育一批“139乡宿”管家、909乡厨、千鹤嫂等“建德师傅”,实现“培训在工坊、就业在工坊、致富在工坊”。
目前,建德各片区共建成“草莓分拣工坊”“千鹤红共富产业园”等31个特色工坊,提供就业岗位700余个,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占比超20%。去年依托“乡村共富学院”,订单式培训孵化“乡宿管家”“电商达人”等技能人才200余名。
“依托工坊产业平台,我们不仅让村民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更让他们通过技能学习参与到创新创业的队伍里来。”千鹤红联合体党委副书记王丽娜介绍,工坊常年免费开展乌米粽制作、烤饼制作等培训,42名村民获得专项技能证书。
目前,梅城镇“千鹤红共富产业园”与周边4个村开展党建联建,盘活了3座厂房、2000多亩荒地,让水米糕、晒面等土特产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增加45万元,带动5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兴村富民 协作破困绘共富“实景图”
利益共享是共富的落脚点。建德市通过资源盘活、抱团置业、投资入股、协作带动等方式,建立权责明晰的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片区村集体间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联合体利益联结紧密稳定。
在寿昌镇丝瓜现代化产业集群示范区内,新农人雷方军正忙碌地开展新一批糯米丝瓜种植。谈及如今的变化,他感慨颇深:“过去单打独斗,既要操心种植技术,又要奔波销售渠道,精力有限,更难以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现在,片区组团统一对接销售,还邀请专家全程指导生产,今年的收成我充满信心。”
寿昌镇大塘边村作为杭州市“菜篮子”基地,曾长期受困于产品认可度高但市场占有率低、产业结构单一等发展瓶颈。为突破困局,寿昌镇成立“十里寿昌江”联合体,通过组建“属地企业+村集体+强村公司+运营团队+农民”的利益共同体,整合周边5个村的农业资源,打造丝瓜现代化产业集群示范区,与麦子妈、盛销央厨等餐饮企业深度绑定,共建蔬菜产种销“一站式”平台,形成“联合体统筹资源、企业主攻营销、农户专注种植”的协同发展格局,助推周边村集体增收超百万元,带动村民就业118名,月均增收4000元。
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从“资源碎片”到“发展集群”,从“物理组合”到“化学反应”,建德以党建统领擘画共富蓝图,以片区组团激活乡村动能。“下一步,我们将更聚焦各联合体的功能定位,向上级部门联结资源,做好‘统’和‘分’的文章,打造更多片区组团发展标志性成果,将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村民。”建德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