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四点的围垦大地,天边刚泛起鱼肚白,高宜东的虾塘已经热闹起来。工人们收虾笼的“沙沙”声成了近日有规律的音符,网中活蹦乱跳的南美白对虾在晨光中泛着青玉般的光泽。“这批虾可是市场上的‘头鲜’!”高宜东抹了把汗笑道。
传统对虾上市季在7月,但4月中旬高宜东养的虾已经“跳”上了长三角居民的餐桌。
妙园水产的电子屏显示着各个虾塘的实时数据:水温29.2℃、溶解氧6.8mg/L……这些数字背后藏着对虾提早上市的秘密。高宜东说,新升级的双层大棚配合地源热泵系统,让虾塘在倒春寒天气也能保持恒温。
这种“设施农业+精准调控”的模式,把养殖周期从90天压缩到75天。正在称重的采购商老韩插话:“现在批发价30元/斤,等7月大批上市时起码跌10元,这时间差就是真金白银!”数据显示,仅提前上市这一项,就让基地多赚了10多万元。
高宜东是萧山南阳街道人,56岁的他看起来像个老把式,手机里却装满了水质监测APP。基地现有养殖面积40余亩。“初中毕业怎么了?养虾也要讲科学!”这位做过卡车司机、开过煤饼厂的“斜杠中年”,2007年转行养虾后就成了“数据控”。
他的“独门秘技”让来访的农技专家都竖起大拇指:“棚中棚”育苗法,在大棚里搭设“婴儿房”,半亩保温小棚的加热成本大大降低,虾苗成活率却提高不少;“海兴农3号”优种战略,虽然342元/万尾的苗价比普通苗贵不少,但养成的对虾个头均匀,每斤能多卖3-5元;“少食多餐”投喂术,掺入的微量元素让虾壳更硬实。
据统计,萧山有超4万亩虾塘,其中设施化大棚养殖面积约1.5万亩,结合错峰销售的策略,亩产值有望突破4万元。
清晨六七点,捕虾工老冯哼着小调收拾虾笼,水质监测仪的数据也实时传送到智慧农业平台。高宜东望着连片的养殖大棚感慨:“从前养虾靠天吃饭,现在嘛,”他晃了晃手机,“要靠这个‘新农具’!”此时,活水运输车正满载着捕捞的对虾驶向杭州各大商超,这些提前上市的“抢鲜虾”,正“游”出一幅现代渔业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