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锋村
墅上王村
城山村
清晨7∶30,城山村的指纹打卡机“滴”的一声,记录下村干部们准时到岗的身影;上午10∶00,墅上王村的共享洗衣坊里,几位大妈边洗衣边讨论着即将新建的共享图书角;中午11∶00,华锋村的“五老助力团”将热腾腾的饭菜装进保温箱,准备送往独居老人家中——在萧山区进化镇,三个村庄用三种不同的治理智慧,共同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城山村治村有“铁规矩”
“当了22年书记,我最大的成就是带出了一支‘不散’的队伍。”说话的是城山村党委书记张正。
在城山村,有一套严密的制度。其中“不准迟到早退”这条,被一台指纹打卡机具象化——这是多年前张正力排众议引进的“新鲜玩意”。村监察工作联络站站长邵江锋笑着展示手机里的排班表:“我们实行‘6+1’工作制,周日轮流值班,14年来年雷打不动。”
更让人称奇的是村里的“自修队”。村里没有外聘修理工,水泵、电路坏了,村干部亲自上阵。“自己动手,既能掌握维修进度,又能倾听民声。”张正说。他扳着手指算账,近5年村里自修项目省下人工费十多万元。
前些年,城山迎来“大考”:西气东输、杭金衢高速拓宽、杭义天然气管道——三项国家级工程均需穿越城山村,涉及2.2公里管线土地征迁,包括大量征地补偿和苗木迁移。面对这块“硬骨头”,张正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实现“零上访、零延误”。“2.2公里是进化镇有史以来单个村贯穿最长的路段,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让我们顺利完成任务。”张正感慨道。
从单一水稻种植到多元化产业,城山村村民收入22年增长近10倍。张正带领村民转型蔬菜种植,打造300亩示范基地,成为G20峰会保供基地。去年,他又创新“土地入股”模式,合作成立音乐蔬菜基地,预计年增收8万元。无花果、草莓基地和共富鸡场也相继落地,集体经济持续壮大。“要让老百姓全年有收益,而不是只忙一季。”张正说。
墅上王村有“共享魔法”
在进化镇北部,有一个“先天不足”的平原村——墅上王村。这里土地资源紧张、自然禀赋匮乏,无法像周边村庄一样发展旅游或特色农业。但就是这样一个村子,却靠“共享”二字闯出了名堂:集体经济年收入超200万元,村民自发捐款上百万元共建家园,还捧回了“浙江省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的招牌。
“以前村里账上没钱,说话都没底气!”村党总支书记王仙明回忆道。2015年,村里抓住工业园区外来人口多的特点,用“三个一点”妙招——政府补一点、摊位租一点、村集体投一点,建起2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仅摊位租金一年就增收60万元,既方便村民买卖菜,又鼓了集体腰包。尝到甜头后,村里又承接园区保洁服务,年增收30多万元。去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又创新高,成了镇里的“优等生”。
“共享不是赶时髦,而是解决村民最头疼的事。”走进墅上王村,洗衣坊里笑声不断。多个洗衣台、洗衣机免费使用,污水统一处理,既安全又环保。这个2019年建成的“共享第一站”,让村民直呼“贴心”。此后,闲置农房变老年食堂,积分兑奖洗车房带动垃圾分类,健康驿站提供免费体检……“共享品牌”越做越响。
更难得的是,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共建者”。2020年茅山公园改造,原计划100平方米,因326户村民踊跃捐款60万元,最终扩建到1000平方米,3个月就建成开放。如今,共享篮球场、网球场、工具房等10余个项目遍地开花,村民还自发捐款150万元支持建设。“现在村里有事,大家抢着出力!”一位村民自豪地说。
如今,墅上王村连续两年获评五星级村社、省级示范村。这背后,是村民矛盾少了、笑声多了的生动图景。
华锋村有“银发智库”
在华锋村,有一支由老党员、老干部等组成的“银发天团”,用退休后的余热温暖着整个村庄。
每周五上午,70多岁的团长宣纪法都会雷打不动出现在村委会。作为“孝亲福地”五老助力团的带头人,他带领赵锡章、钟忠仁、王铁明等老伙计们管理捐赠台账、公示收支明细,把老年食堂的账本晒在阳光下。“我们这些‘老骨头’别的没有,就是时间多、责任心强!”在他的影响下,村里年轻人纷纷加入志愿队伍,敬老爱老蔚然成风。
这群老人退而不休,为村里提供各种花式服务。在他们的助力下,华锋村不仅在全区首创了“积分制”,还成立了全区首家老年食堂,连续七年被评为五星级党组织。在村级矛盾纠纷的处理上,他们与村干部共同扮演“邻里和事佬”,成为百姓信任的人。如今,华锋村家家户户遵循“华美先锋、德孝兴村”的村训,形成了乐于助人、敬老爱亲的氛围。
银发智囊团还群策群力,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华锋村联合周边三村成立全区首家强村公司,把农贸市场管理、河道保洁等业务做得风生水起,年营收超1200万元。华锋村还搞起“进化飞鸡”养殖项目,4.2万只山林跑鸡联动10个村集体增收数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