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的着装礼仪规范吗?我有深怀爱民之心,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吗?面对人民群众,我有让他们感受到公平正义吗?”在梅城法庭办公室到审判法庭的必经之路上,有这样一段考问初心的话。
每天,俞颖都会在“法官三问”墙前比照不足、静思是非。从业30年来,她的案头总是堆满案卷,办公室的灯火,时常映照出她埋首案牍的忙碌身影。这是她作为建德市人民法院梅城人民法庭庭长的日常,也是扎根一线的每一位基层法官的缩影。
都说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去年全年,经梅城法庭办理的案件,服判息诉率高达94%。成效的背后,是“小镇法官”们对司法公正的不懈追求,更是对一段段鲜活人生的温情守护。
这些年面对基层司法体系“案多人少”的客观情况,俞颖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广泛培育吸纳更多法治带头人,以先情后理、换位思考的专业精神,推进“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为矛盾就地化解、社会稳定繁荣提供着高水平的法治服务,也一步步构筑起司法为民的坚实法治防线。
以一案治一类
创新机制解民忧
“久等了吧,有个建设工程的案子转到我这,今早跟当事人详细聊了聊,回头得去现场再看看……”俞颖作为庭长的一天,不仅围绕着文书处理、开庭审案等常规动作展开,还伴随着勘察现场、走访协商等延伸环节多线推进。“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能做的还有许多”,是她多年服务基层最直接的感受。
俞颖所在的梅城法庭,年均一审民商事案件收案量超过千起,与寿昌、大同、乾潭三处基层法庭一起,构成了建德全域社会治理的法治基石。而俞颖就是直面广大人民群众的“小镇法官”之一。
大到古镇征迁、人身安全,小到家事纠纷、邻里矛盾,定分止争,是法官审判的最终目的。然而有时候,给出判决并不意味着“一锤定音”,案件处置过程中任何细枝末节的偏差,都可能成为新一轮的矛盾开端。
从3年前开始的由她主导推行的案后“跟踪式”回访制,就是一场维护司法全链条公平正义的积极探索。事情起源于俞颖承办的一起相邻权纠纷案件,事件双方在调解结案后因“面子问题”再起波澜。这也让她意识到,做好审判执行的“后半篇文章”至关重要。
此案过后,俞颖提出,针对涉信访具有一定社会影响、或有履行风险和可能引发“民转刑”的案件,都需进行回访,以确保执法力度不折不扣、人民权益得到保障。得益于她的回访制等机制革新,近年来梅城法庭的服判息诉率、自动履行率逐步上升,真正做到了闭环管理、“案结事了”。
这样的“事后”管理,繁琐且考验司法智慧,却切实关系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是否能有效提升。“真的要谢谢你,费了那么多心帮助我……”就在不久前,俞颖审理过的另一桩民事案件,也传来了好消息——因家暴离婚进行财产分割的当事人,历时3年终于拿到了应有的补偿。
“这是桩可以多案处置的离婚案,考虑到案件的复杂性,我们启用了人身安全保护令联动工作机制,会同属地妇联与检察院,做到了最大程度的法律支持,其间还向当事人提供了心理辅导,所幸结果令人满意。”
这项人身安全保护令联动工作机制,由建德市委政法委、市检察院、市法院等9部门单位联合出台,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实现“和平分手”建立了多方面、可操作的社会支持体系,也代表着俞颖等一线司法从业者追寻的常态化、可持续的司法公正——以一案治一类,多部门协同推动矛盾在基层化解,而不是各自为营,只做眼前事与“分内事”。
从“治已病”到“治未病”
培养更多法治带头人
“说起来,我们的工作也有点像医生。对症下药,是优解,而治未病,才是上解。”经过多年司法实践,俞颖发现,矛盾在基层化解的关键,还在于“望闻问切”式的预先调解。
为此,她耗费4年时间,组建起一支经验丰富、热心邻里的特邀调解员队伍,发挥他们本地人头熟、威望高的优势,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浪潮。“目前队伍维持在8人。别看人少,经过一对一专业培训指导,现在个顶个都是法治带头人。尤其在家事调解方面,成效明显。”俞颖介绍,这支队伍是她这些年从辖区5个乡镇中发掘而来,成员里有的是从前的村干部,有的是小有名气的“新安和事佬”,本就“身经百战”,再通过以案普法的方式,“土大夫”渐渐磨成了“真专家”,也磨出了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亮眼成效——短短两年间,法庭共向特邀调解员委派诉前案件1800余件,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达51%,同步带动了梅城法庭的一审民商事案件收案量逐年下降,为“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治未病”还体现在针对一类事、走到田间地头进行的预防式普法。“比如,对村规民约提出合法性建议,为民宿行业相关人员讲解高发的经营风险点,就冬季草莓产业开展专项法律咨询服务等。”俞颖解释道,“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由于建德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性,近年来靠前服务的‘共享法庭’越来越多,特别在一些节假日,景点会设立‘假日法庭’‘时令法庭’,专门处置涉旅纠纷。”
同时,随着村播等新业态的加入,基层法官和调解员队伍必须与时俱进,精进业务能力。俞颖等基层法官的做法是,利用上班途中的半小时,进行集中学习,“我们已经坚持了几年。”
此外,她还建立起一个千鹤女法官工作室,形成“345”巾帼工作机制,每月进企业、校园、镇村做“最后一公里”的普法宣讲。特别是在距离梅城法庭最远的伊村、乌祥、柳村、龙源、大洲五个村社,采用定期巡回审判机制,俞颖带领着年轻女法官们磨砺意志、快速成长,锤炼出了一支独当一面的娘子铁军。
“作为‘半边天’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今后我想从基层女法官开始,培养一批优秀的女性法治带头人,为建德市域治理添加‘巾帼善治’的‘柔性引擎’。”如今,站在30年后的新起点,俞颖说,自己将寻找、培育并带动更多同道中人,于法槌起落、法徽闪耀间捍卫公平、温暖人心,共同汇成法治长河中的点点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