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茶“狮龙云虎梅”,其中这个“梅”字,说的就是梅家坞。
相传六百多年前,梅姓人家来此定居,后来渐渐繁衍成村落,由此得名。沿着梅灵路两侧,整个村落纵深长达十余里,素有“十里梅坞”之称。
梅有伟的家就藏在“十里梅坞”的一条小巷里,沿着台阶一路向上,老远都能闻到炒茶的香气,果真是“茶香不怕巷子深”。
跨进梅有伟的家,不大的院子里种着花、养着树,温馨惬意。虽然春茶季已进入尾声,但梅师傅仍在院子里忙碌着,包茶叶、打包装、寄快递……
“你们来啦!快,到里面喝茶!”梅师傅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
一进屋,映入眼帘的是一堵被各类奖状、荣誉贴得满满当当的墙:“西湖龙井炒茶王比赛优胜奖”“中国杭州龙井开茶节炒茶王”“浙江省十大炒茶能手”……从茶村到景区、从全市到全省,梅师傅是众多大赛的佼佼者;2023年,他入选了第六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成为绿茶制作技艺“西湖(狮峰)龙井”代表性传承人。
梅师傅无疑是炒茶界的“优等生”,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反而十分低调淡然。“老底子的时候,哪会想那么多!只知道,这是吃饭的手艺,一定要好好学!”
聊起自己的祖辈,梅师傅的眼睛亮了,指着自家厅堂挂着的一幅字,上面写着“春记茶行”。“清末民初,我家就一直做茶叶生意,曾祖父的生意做得非常大,全国各地都有分行。受家里老一辈熏陶,我很小就开始接触茶叶了。”
17岁时,他正式拜堂哥梅雄智为师,走上炒茶之路。“那时候炒茶很苦的,白天上班,晚上回来炒。我算比较能吃苦的,炒锅面前一坐仿佛就有使不完的劲,天天跟着堂哥学技术。”
在学茶的道路上,梅有伟一沉就是几十年,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磨炼技艺,将“梅”字号西湖龙井茶炒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慢慢地,在各大比赛中开始出现他的名字,而后越来越多……一张张奖状、一份份荣誉,是他多年刻苦钻研最好的回报与证明。
茶人做好茶,只看春茶季是不够的,对梅师傅这样的高手来说,功夫还在一口茶锅外。“我一直说,好茶是从一棵树开始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那么好的山场,必须好好守护它。”
西湖龙井茶有不少著名的山场,其中就包括梅家坞的“三分叉”。它位于西湖龙井核心产区群山之中,在这个山场,大部分种植着梅家坞树龄最长、最古老的群体种。优越的地理条件,孕育出了馥郁的茶香,也形成了独具梅家坞风格的“梅派”茶味。
对于茶园管理,梅师傅有着自己的坚持,施肥、修剪都亲力亲为,像养育孩子一样呵护着每一棵茶树。“现在很多人为了让茶叶长得快,就用一些化学肥料,这是我最反对的,这样种出来的茶叶能好喝吗?这些年,我一直坚持用有机菜籽饼施肥,这才是老底子传下来的最纯正的育茶方式。”他告诉记者,用有机菜籽饼给茶树施肥,可以让茶叶肉厚芽肥,激发出优质山场茶树的潜力。
“不管技术怎么更新,都不能忘了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应该时时刻刻处处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梅师傅说,做好茶,需要技艺,也需要耐心。就拿摊青来说,摊晾的时间一定要到位,不要求快,慢工出细活。炒茶也一样,一斤鲜叶他会分四五锅杀青,虽然速度慢,但却是炒出好茶的关键秘诀。
如今,作为绿茶制作技艺“西湖(狮峰)龙井”代表性传承人,梅有伟肩负着传承的责任。话不多的他,总会在许多公益课堂中出现,传播西湖龙井茶文化,教授年轻茶人炒茶技巧。看到西湖茶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踊跃学习炒茶技艺,他非常欣慰:“那么多孩子愿意吃苦学,这是好事。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技艺,需要我们代代传承下去。”
非遗绝技
作为梅家坞村的典型代表,梅有伟的“梅派”茶独具一格——
在辉锅这道程序时,将茶叶炒至外形平扁翠绿;
杯泡茶叶4克以上,注入沸水后,满室生香,香气以豆花香为主,口感鲜爽有厚度,随之而来的是极强的回甘,满嘴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