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家”张花萍:十载守桥传递“最后一米”杭州温度
时间:2025-05-12 10:55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人行天桥,跨越街区、连通商圈,不仅是通达四方的地标建筑,更是一座城市治理服务的“神经末梢”。

万塘路与文一路交叉口的人行天桥,在东南方向天桥扶梯下一个隐蔽的角落,“藏”着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中控室。敲开门,就能见到里头的中控管理员张花萍。

从字面意义理解,中控管理似乎就是“守监控”,监测安装在天桥升降电梯及人行地道旁的摄像头,留意设备是否正常运行。但因为天桥往往搭设在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闹市区,这让“守桥人”们的工作变得复杂——他们必须积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做好城市管理“最后一米”的贴心服务。

今年是张花萍担任中控管理员的第十年。从西湖边最繁忙的老牌天桥延安路天桥守护者,到如今城管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张大姐志愿服务队队长,她带领队伍用“隐于幕后、全年响应”的默默奉献,诠释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绣花功夫”,也用“主动作为、靠前一步”的真诚付出,回报着这座城市给予异乡人的温情。


由物及人做好“最后一米”服务

“隐秘角落”里传来“杭州温度”

“温馨提示:电梯运行时间为6:00—22:00”,这张张贴于万塘路与文一路交叉口人行天桥入口处的时间表,不仅框定了自动扶梯的“工作”时间,也对应着“守桥人”张花萍的值班时间。

作为中控管理员,她的工作从电梯启动的那一刻正式开始。“首先要确保无人使用状态下按下电梯启动钮,防止行人摔倒”,是“守桥人”日常要留心的第一个细节。

此外,“雨雪天地面湿滑需不需要铺设防滑毯?夏天姑娘们穿的长裙会不会卷进扶梯?早上老人出门买菜会不会找不到回家的路?”等透过监控“眼睛”传来的突发状况,才真正考验着他们的工作成效。

正如张花萍所说,这份工作是个“良心活”,从开工那一刻起,她的神经就始终处于紧绷状态。能做到十年坚守,主要在于岗位上那种“被需要的感觉”——在“张花萍们”频频伸出援手前,很少有人知道,杭州的天桥是时时有人在“照护”的。

比如,张花萍还记得,在某个寒冬的深夜,她通过监控看到,有位姑娘在桥墩暗处徘徊。因为担心车辆经过会不慎误伤女孩,她走出了中控室主动上前了解情况。一问才知,姑娘刚跟男友吵架了心情不好,赌气不肯回家。张花萍先是耐心开导将姑娘引至安全处,再联系姑娘的家人,直到目送女孩被平安接走才结束值班。

这样大大小小的突发事件,填满了守桥人的日日夜夜。一天早上,张花萍照常巡视天桥,发现过道上躺着位衣着单薄的小伙子。“刚开始以为是附近醉酒过夜的,仔细问了才知道是来杭务工的,工作没找到钱也没了,不好意思回家乡,就这么有一顿没一顿地溜达。”尝试接触后,张花萍见小伙言辞诚恳,先给小伙提供了热水和吃食,之后又通过自己的关系,给他介绍了份工作,“工资是不高,但能让他有个歇脚的住处也很好嘛”。

这些年小伙跟张花萍的联系从未间断,即便后来回了老家,他依旧感念着张姐曾经的雪中送炭,时常传讯给她,也对杭州这座城市产生了别样的感情。工作中这些由物及人的瞬间,让张花萍时常感到满足。自2008年只身来到杭州闯荡,她待过许多行业,不变的是每一程都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可以说是杭州先接纳了我,从此我再没想过去别的城市,现在‘杭漂’的我在杭州过得很好,希望能将杭州对我的善意回报给更多人。”


坚持柔性执法为城市注入温情底色

一个暖心名字成了一支队伍

其实,张花萍的岗位全称,是杭州西湖区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中控管理员,隶属于杭州城管“大家庭”。这些年,她借由值守天桥的机会,帮助过天桥下的流浪儿找回老家的亲人,也在酷暑天背过附近走失的老人回家,更于无数个深夜开导过许多都市中心灰意冷的青年,通过一顿饭、一件衣、一次谈心的倾情付出,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为杭州的城市管理注入温情底色。

“其实我们就像城市大管家一样,从整治市容到守护民生的方方面面都要关注。通过我们的点滴努力,让大家对城管慢慢转变印象,更加愿意找我们寻求帮助,这就是我工作的意义所在。”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由刚到柔的有力践行者,对张花萍来说,就是一心扑在围绕天桥展开的暖心服务上。

正因如此,多年来她没能攒下什么积蓄,是“60后”中罕见的“月光族”。哪怕休息时间,市民朋友也发现,只要一声“召唤”,她准能及时响应——“其实我特地找了距天桥不远的地方开展副业,多年来都成了习惯了。”

今年3月,张花萍因工作调动从坚守了十年的延安路天桥来到了文一路天桥。唯一带走的,是一面受助者家属送来的“热心助人 品德高尚”的锦旗。她把它挂在墙上,时时提醒自己“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就像在新的地方找到了精神锚点。

“虽然文一路不像延安路地段那么繁忙,但我可以主动到每个需要我的地方去。”尤其在这些年见证杭州迈入超大城市的过程中,她注意到,城管队伍中有不少像她一样的“守桥人”,也将自己当做了城市的一分子,将守桥当成全情投入的事业来看待。

“感受特别明显的是从G20杭州峰会到杭州亚运会,杭州的志愿服务需求高涨,我就顺势组建了一支志愿服务队,号召大家利用空闲时间,去需要我们支援的天桥、河道、隧道等市政设施处,进行秩序引导、文明劝导等服务。”短短3年间,张大姐志愿服务队已壮大到100余人,每周都能见到身穿红马甲的身影,活跃在杭州的各个角落。

这支队伍很快发展成了杭州城管“天地行”志愿服务队的主力军之一。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慕名而来拜她为师,张花萍谦虚地表示,自己要不断学习,成为真正的“杭州通”,带着一群后来者一起做市民群众身边最高效的守护者和最贴心的“娘家人”。

“比如,在操作无障碍设施时,我会对自己说,要给使用者一段美好舒心的通行体验。又或者,遇到外国游客时,我能用手机翻译软件跟他们交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用一次次细致入微的真诚服务,体现我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面貌。”天桥之上,日升月落周而复始,她俯瞰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笑容一如往昔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