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滨江区长河街道钱潮望涛社区迎来民生服务新突破——认知障碍综合防治项目“守望忆家”医务社工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通过“医疗资源下沉+智能科技赋能+五社联动机制”,将医院的专科服务延伸至居民家门口,构建起认知健康“筛查—预防—干预”全链条守护体系。
在新揭牌的“守望忆家”服务基地内,76岁的沈大伯头戴VR设备,沉浸于“数字射击场”训练。“屏幕让我计算7+5,我立刻瞄准12号靶子射击,命中时手柄还会震动!”他兴奋地向围观居民分享体验。据浙江康复医疗中心康复评定与治疗中心副主任宋建飞介绍,这台搭载20余种场景的“康复医疗车”可根据居民情况选择训练场景:“射击游戏锻炼计算能力,‘超市采购’训练空间记忆,而‘雪山漫步’则适合行动不便者进行舒缓治疗。”
“这个‘守望忆家’服务基地,落点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配备AI诊断小屋、记忆工坊等专业空间,不仅是医疗转介中枢,更是守好老人认知记忆前端预防的第一道门。”钱潮望涛社区党支部书记来国芳介绍,不仅如此,浙江康复医疗中心也同步开启“守望忆家”共建基地,组建神经内科、老年康复等10人专家团队,开通24小时医疗专线。
浙江康复医疗中心副院长刘文兵说,他们计划把团体治疗课程开进社区活动室,并每月定期参与社区义诊、上门随访;心理治疗团队与社工结对,为照顾者开设“喘息课堂”;康复专家为社区工作者提供技术培训,让更多“家门口的医务社工”成长为专业力量。
接下来,该项目将运用AD8量表(阿尔茨海默病常用评估表)与智能脑电设备,为老年居民建立专属健康档案,以“红黄蓝”分级机制动态管理。比如针对高风险“红色预警”人群,在“1+1+X”(1名医生+1名社工+若干名志愿者)服务基础上,定制专属服务包,开展认知训练等干预活动。
“守望忆家”项目的诞生,是社区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生动实践。该项目以党建为纽带,联动了“社区、医院、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居民群众”等多方力量:大华集团捐赠智能门锁、燃气检测器等“智能守护套装”,专业机构每月驻点义诊,高校建立实践基地,社会组织提供陪诊伴医、代配药等服务,慈善基金设立“益循环”机制,更有“银龄守护者”志愿队培育计划,预计今年6月完成首批20名社区志愿者培训。
在高新区(滨江)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王永祥看来,这种“医养结合、五社联动”的模式,不仅精准回应了群众“家门口的健康守护”需求,更探索出了一条“党组织领导、政府搭台、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基层治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