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解答游客的咨询。
“西湖之上,映射的是人间温暖。惠风和煦,鸳鸯戏水,燕语莺啼,诚邀您加入西湖微笑亭的志愿者行列,在暖春的相遇中,留下爱与奉献的点滴。”
这是西湖景区某次招募志愿者时打出的宣传语。
志愿者,在西湖边无处不在,他们协助疏导游客、为游人提供贴心指引,有时还会化身成帮助游客解决各种突发状况的应急帮手。这个群体的存在早已融入西湖日常,随着杭州旅游的持续升温,志愿服务也日益体系化、专业化。然而,在大众眼中,志愿者们似乎只是景区里的热心人,但实际上,这份工作背后有着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五一”假期前夕,一个晴朗的春日,我来到“西子驿·曲院风荷”志愿服务点位亲身体验志愿工作,并与志愿者们交流,在如诗如画的西湖边试图揭开这份“职业”,与真实生活紧密交织的“幕后故事”。
“后面的游客快跟上,这里就是有名的西湖十景之一——曲院风荷了。”上午9点,位于北山街89号的曲院风荷1号门口,已聚集了大批团队游客。因日常人流量密集,“西子驿·曲院风荷”志愿服务点位就设在此处。
“欢迎来到西湖,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面带笑容、声音响亮,73岁的志愿者边阿姨和78岁的应阿姨热情招呼着每一位过往游客。在西湖景区,两位阿姨都是备受称赞的志愿者,她们投身志愿服务近20年,对这里的一切了如指掌。
穿好红马甲,应阿姨告诉我,上岗前每一位志愿者都必须接受基础的岗前培训,包括熟悉周边各个景点、路线、交通枢纽及公共服务设施,同时需要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沟通技巧,这样才能应对游客的各种需求。
“桌上有西湖地图、导览指南、集章卡等,可以免费发给来问询的人。岗亭里还有微波炉、冰箱、母婴室、医药箱、轮椅、婴儿车等,供有需要的市民游客使用。回答问题时,要耐心细致,帮忙拍照时要注意找好角度。志愿者代表的是杭州形象,一定要展现出最好的风貌……”应阿姨耐心细致地向我传授着经验。
据介绍,“西子驿·曲院风荷”志愿服务点位共有62名志愿者轮流值班,每天保证人手充足,服务时间从9点到16点,服务内容涵盖道路指引、拍照协助、打卡盖章引导、免费饮用水供应、轮椅和婴儿车租借、共享雨具、共享充电、免费加热、失物招领、母婴服务等。
上午10点,游客越来越多。
“请问最近的公共厕所在哪里?”“去花港观鱼该怎么坐车?”“断桥怎么去?”“附近有吃东西的地方吗?”“能帮我们拍张照吗?”“这里可以打卡盖章吗?”……问题接踵而至,我跟着两位阿姨一一耐心解答。
“你们比导航还厉害!”当我们拿出微笑亭里准备好的纸质地图,标注出两条具体路线后,一位来自香港的游客立即明白了前往断桥的最佳步行路线。“西湖边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状况发生,我们志愿者就是要在游客需要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边阿姨说,志愿服务不仅是帮助他人,更是传播城市文明的一种方式。
这些年,西湖边的志愿服务也在不断升级——从最初回答简单的问询,到现在提供全方位的爱心哺乳室、西湖打卡章;从少数人的自发行动,到形成一支庞大且专业的志愿队伍,西湖志愿服务的发展见证了一座城市惠民举措的迭代升级。
当我向两位志愿者阿姨询问这些年游客的变化时,她们都表示:游客的素质越来越高,对志愿服务也更加尊重和理解,很多人在接受帮助后,会主动询问如何加入志愿者队伍。
正午时分,34℃的骄阳下,我和阿姨们迅速放下盒饭,起身接待了第11位询问“断桥怎么走”的游客。看到对方满意的笑容时,我忽然感知了西湖的“勾留”之意,不仅是被山水羁绊,更是被人间暖意挽留。当我们蹲下身为游人寻找最佳拍摄角度,当志愿者为老人耐心答疑解惑,当游客捧过免费凉茶眼底漾开笑意——这些瞬间构成的西湖图鉴,比任何水墨丹青都更加鲜活。
“志愿服务,是一场爱的接力,只要游客有需要,我们就会一直在。”体验结束时,边阿姨告诉我。
她不知道明天踏入这座微笑亭的游客会来自何方,怀揣着怎样的期待,但我知道这片被善意萦绕的角落,自会孕育出新的温暖篇章——或许是被一路带领着找到公交站的游客,眼中流露的感激与安心;或许是行动不便租借了轮椅的游人,行进间洋溢在嘴角的笑意;又或许是某个被免费饮水慰藉的异乡人,从此在心里种下志愿服务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