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第一! 杭州智能建造新技术为全省“打样”
时间:2025-04-29 09:35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11.jpg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暂名)施工现场。 


钢筋自动下料、地下三维雷达探测、高空塔吊监测……这些智能建造的新技术不断被推上工程建设的“C位”。记者从市建委获悉,今年以来,杭州共有11项新技术入选浙江省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案例,数量居全省第一。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无人机巡检……在运河畔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暂名)工地上,丝毫不见传统印象里建筑工地的“嘈杂混乱”,这里不仅场地整洁干净、流程井然有序,还有满满的“黑科技”。

“该项目用地面积5.71公顷,总建筑面积18.59万平方米,包括运河博物馆、运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多功能会议中心等,大体量的工程离不开智能建造的赋能,其中塔机作业的安全更要靠新技术‘加持’。”中建四局项目负责人介绍,现场共有6台施工区域交叉的塔机,为了保证塔机高效、安全运行,项目应用了塔机运行状态监测的新技术。

“我们预先通过传感器采集塔式起重机的尺寸数据,并形成一比一的虚拟塔机模型进行可视化显示,可以帮助施工方更加直观地了解现场塔机运行情况。”品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解释,根据最新研发的塔机安全监测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单塔机的区域保护控制、多塔机的群塔作业防碰撞主动预警和吊钩可视化作业,还可以将塔机运行的实时数据以秒级速度回传至平台,用于判断潜在施工风险。

有了这一技术,实时监测与预警能力大幅提升,曾截断塔机碰撞风险20余次,保证了工程安全、有序推进。

像这样的新技术应用场景,在杭州已经“遍地开花”。

在萧政储出【2021】12号地块项目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正在使用BIM钢筋信息提取及钢筋切割断料软件进行钢筋自动下料施工。“我们提取BIM模型钢筋信息后,将数据导入软件,软件会根据钢筋下料单和原料单,一键生成优化组合方案,指导现场钢筋排产切割。”中建八局浙江建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项目为异形超高层结构,每一层钢筋所需料长都随着楼层造型改变而不同,钢筋下料难度极大,而在BIM技术运用的模式下,在降低施工难度的同时,还可实现单批次节约0.6%的钢筋用材。

作为全国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杭州也大力推广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应用智能建造新技术,实现效率和环保的“双赢”。例如,汉尔姆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设计制造综合技术,提出了一个废弃建筑部品部件的循环再利用技术方案。

“我们利用精细化分选技术,设计回收建筑部品部件的多维度分类信息方案。基于新建项目的建造信息与回收库深度融合的循环再利用技术,实现集设计、采购、生产、仓储物流、施工、拆除改造、回收的全流程数据贯通。”汉尔姆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

智能建造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等特点,可以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是扩大内需稳定经济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杭州一直致力于在更大范围推广智能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筑。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智能建造技术和装备应用的整合和集成,从小切口入手,切实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逐步迭代升级,形成系统性集成应用。”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培育智能建造产业集群,全面推进建筑业向新型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