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有爱!建德这趟“车”升级又出发
时间:2025-04-29 10:17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7.jpg


8.jpg


服务直通车


9.jpg


村民家门口的“移动诊疗车”


10.jpg


更楼街道长岭自然村村民学做健康茶饮现场


11.jpg


杨村桥镇“掌勺少女”村模特队


12.jpg


“山里朋友”直播团队教村民直播现场


13.jpg


三都镇“音乐大篷车”开进前源村


山里的春天,总比山外来得晚一些。山外的映山红已悄悄爬上山头了,隐在大山深处的隐将自然村,大棚依然还有红彤彤的草莓肆意生长。82岁的方连娇美滋滋地坐在家中享受志愿者的理发服务,结束后志愿者还把方连娇换季后拆洗下来的厚床单、被套送到村里的“互助洗衣坊”,洗净后再叠得整整齐齐地送回来。

这是近日建德市杨村桥镇“互助直通车”开进长宁村隐将自然村的一场常态化服务。日常,志愿者们都会随车为偏远山村村民送去洗衣、理发、推拿、家电维修、电路检修、智能机使用、应急救护培训等相关志愿服务。

杭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在实施“后亚运”“十大攀登行动”中提出,要实施市域协调均衡发展攀登行动,进一步打通城乡融合发展通道,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为建德打造“幸福宜居之城”指明了方向。去年5月起,建德市围绕群众“精神共富”、偏远山村群众服务资源获取难等问题,推出了“德润建德·17出发”服务直通车,即用“1”辆便民服务车,每次到村提供不少于7种的服务资源,集社会资源于一体,“17”(谐音“一起”)参与服务资源下基层工作。

今年开春后,这辆温暖的服务直通车升级又出发了。


孵化: 从“1”辆到“40”集

近日,上午9点,一辆贴着“德润建德·17出发”标识的中巴车驶过蜿蜒的盘山公路,载着健康茶饮讲师、理发师、中医推拿师和家电维修师等志愿者,开往海拔300米的更楼街道长岭自然村。车上,经营着两家糕点铺子的志愿者汪芷伊反复检查着柠檬、茶具和教学手册,这次她负责教村民做健康茶饮,这也是她第三次搭乘这趟服务直通车进山授课。

长岭村自然村村民全阿姨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点单”(服务需求),竟促成了一堂“家门口”的健康茶饮课堂的诞生。“上次服务直通车来时,我提了句‘我们想学点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没想到真把老师请上山了。”课堂上,她认真记录着“手打柠檬茶”中柠檬与茶汤的比例,打算等丈夫务工归来时露一手。

这趟服务直通车也是更楼街道推出的“更上青年+文明开箱”行动之一。该行动由更楼街道文化乡集、文明实践街区的商户和青年创客依托自身资源和专业优势,轮流推出不同的体验课程,通过服务直通车的形式向偏远乡村、司机之家、小哥驿站等周边区域辐射,传递社会温暖。

这就是今年2.0版服务直通车最大的亮点。以“文化乡集”为载体创新升级,将单一市级服务直通车拓展为40辆镇级服务直通车,通过“一集一车一品牌”模式推动文化资源直达乡村末梢,实现服务力量与覆盖深度“双倍增”。

“此次升级以40个镇级‘文化乡集’为枢纽,整合部门资源辐射联动全市258个社区及行政村,其中各镇直通车可以按照其乡镇特色命名并定制服务。”建德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比如更楼街道有“更上青年+文明开箱”行动,杨村桥镇有“互助直通车”,三都镇有“音乐大篷车”,乾潭有“移动诊疗车”,大慈岩有“‘荷’风婺剧直通车”等。

“我们半个月就下村一次,主要服务3条偏远线路,把诊室前移到偏远山村村民‘家门口’,打造‘一村一团队’行走乡间的‘移动诊疗’服务直通车。”乾潭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对于“家门口”这辆配有血压计、便携式心电图机、血糖仪、B超机等常规诊疗仪器设备的“移动诊疗车”,距离集镇30分钟车程的方家村村民赞不绝口。随车而行的诊疗团队除了为村民提供的血压测量、血糖检测、甲状腺功能检查等服务外,还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村民们建立了个性化健康档案,提供长期跟踪随访,确保村民健康问题得到及时干预和管理。


反哺: 从“大师兄”到“小当家”

在三都镇前源村的文化礼堂,60岁的唐瑜瑛正随三都镇“音乐大篷车”进村表演手鼓。这位退休护士的经历颇具戏剧性:年轻时,在前源村卫生室为乡亲们打针。如今,经过三都镇“文化乡集”音乐学校培训后的她,再回前源村时,俨然已是村里的文艺“小当家”了,大方且熟练地用鼓点为乡亲们传递欢乐。“现在拍响的不仅是节奏,更是山里人的精气神啊。”她笑着说。

2022年5月,依托杭州市、建德市文联的优质资源,一所“乡村音乐学校”在三都镇“文化乡集”落地,让村民学员们可以在乡村音乐课堂中获得更丰富的“精神财富”。“校长”周霞作为杭州市级文化特派员派驻三都镇前,曾作为“文艺村长”驻镇头村两年,期间她发现许多村民都有音乐基础,对登台表演也有着极大热情,她的音乐课堂就结合村民音乐基础开始手鼓、空灵鼓等特色课程。

“‘乡村音乐学校’备受乡亲们欢迎,但许多村庄到学校较远,村民们往返一趟有些要耗费2个多小时。为此,今年我们‘文化乡集’创新推出‘音乐大篷车’服务,让文艺‘大师兄’们将文艺表演和音乐培训送到村民‘家门口’。”三都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镇19个村,已完成8个村的巡演服务,预计年底前将实现全覆盖。

这场文艺蜕变,正是以服务直通车为载体,通过“需求收集—资源匹配—集成送达”机制,形成“乡集定需求、直通送服务”的闭环生态,将城乡优质服务资源靶向输送至偏远山村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建德通过“文化乡集”平台串珠成链,让“文艺村长”驻村指导、“文化特派员”专业赋能双轨并行,培养了288名知农村、懂农村、爱农村、在农村的乡村本土文艺“大师兄”,打造了198支带不走的文艺队伍。“‘文化乡集+直通车’的模式,既可以给乡土文艺人才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又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反哺乡亲们,为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自生力量。”建德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其中,最典型的就有杨村桥镇“文化乡集”培育的“8090”老年模特队、“掌勺少女”模特队,近日也跟随杨村桥镇“互助直通车”到偏远自然村,“手把手”教村民走台步。这些从灶台走向T台的村模特队,已开展30余次教学,带动300余名村民加入,登上省、市舞台20余场。


培育: 从“送”服务到“种”技能

土鸡蛋、山茶油、高山笋干……“山里朋友”直播间的桌子上堆满了村民们自家的农产品。主播胡时敏是三都镇马宅村返乡创业的村干部,有趣的是直播团队全员均由三都镇各村村干部组成。

胡时敏告诉记者,这个“乡土直播”团队,得益于建德服务直通车的专家人才库以及三都镇“三江微视”自媒体联盟,积极邀请直播行业资深专家以及自媒体联盟优秀主播下乡送课,让村里许多“电商小白”成功转型为能够独立开展直播业务的“带货达人”。

“我们村干部都是带头学习的一批学员,学成后的我们就组建了‘山里朋友’团队,帮村民直播带货。”胡时敏说,团队自成立以来,已完成直播场次126场,累计观看人数突破10万人次,实现农产品销售额达200万元。借助直播平台,他们将三都镇的柑橘、西红花、香榧等特色农产品推向更广阔市场,不仅帮助本地农户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据统计,在“山里朋友”团队的带动下,周边农户参与到农产品种植与销售产业链中,人均增收达3000余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今,“山里朋友”团队随三都镇“音乐大篷车”入村,不仅帮村民直播带货,还现场教想学习的村民如何直播。56岁的汪雪红是前源村的蓝莓种植大户,起初对直播一窍不通,连面对镜头说话都紧张。胡时敏就带着汪雪红一起熟悉直播流程,再逐字逐句帮他撰写直播话术。为克服汪雪红的紧张情绪,胡时敏反复陪他练习,从果园场景布置,到介绍蓝莓时的动作、表情,一一耐心指导。

当56岁汪雪红为自己直播带货销售额有500多元而展颜,当山里村妇通过一杯柠檬茶与年轻人找到共同话题,当村嫂自信地从灶台走上T台,当头戴草帽的村民敲起欢快的架子鼓,当每个“文化乡集”随服务直通车“流动”起来……这些,应该就是“精神共富”在建德最真实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