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际站点巴士“游运”专线驶入美丽乡村
杭州城际站点巴士正提质扩面
游客走进建德航川村
这个四月,杭州道路客运市场上演着变奏曲。
杭州城站火车站附近,清泰立交桥下,服役数十载的站前客运站即将于5月1日摘下站牌,老式检票口前零星的旅客剪影,将被定格成历史底片。
同一时间,一辆色彩鲜亮的“游运”专线大巴车正驶过新安江畔,车厢里银发游客的越剧唱和声,与建德航川村的千亩油菜花海“撞”个满怀。
当传统场站以谢幕姿态退到时光背后,开往“浙江省AAA级景区村”的共富巴士已鸣笛启程。一关一开之间,杭州道路客运转型的路径清晰可见——从粗放式运营转向精准对接民生需求,以定制化、场景化服务缝合城市与乡村,在资源优化配置中重塑行业价值。
时代巨变 道路客运生长出新根系
事实上,杭州站前客运站并不是杭州主城区第一个关停的汽车客运站。去年8月,杭州汽车南站结束运营,这个服务了杭州36年的汽车客运站,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客运站关停,是因为客流的锐减,“时代的车轮从不为谁停留”。杭州市道路运输管理服务中心客运处处长刘哲告诉记者,高铁网络扩张、私家车普及、网约车兴起,改变了很多人的出行习惯,“但总有些地方是高铁、网约车触不到的。”
公路运输因其普适性、渗透性、灵活性,始终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底层支撑。它不仅是其他运输方式的“黏合剂”,更是保障民生、应急响应和区域均衡发展的基础。
一边是市场规律下的经营困局,另一边则是公共服务属性的执着坚守。让兜底保障与良性运营更好地契合起来,道路客运,亟待在时代巨变的裂缝中长出新的根系。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之一,杭州在道路客运转型上的探索,始终保持着破局的锐气。
2013年杭州东站启用,高铁路网如羽翼般铺展,杭州就有客运企业推出“门对门”服务,以免费的专车接送,来补上“最后一公里”的短板,形成差异化优势。
2022年,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班车客运定制服务操作指南》,明确班车客运经营者可基于已经取得经营许可的道路客运班线开展定制客运。
政策放宽了,思路就多了。针对医疗、求学等备受关注的交通出行需求,率先推出定制客运服务。
“杭州作为省会城市,有丰富的医疗资源,很多像新昌、嵊州、浦江、义乌等地的群众需要看病,常要赶早来杭州看各大医院的专家号,但时常是旅途劳顿、颇费周折。”杭州长运客运旅游总公司副总经理兼市场营销中心主任李赟回忆道,当时企业察觉到了这个“小切口”,决定试试水。
在市道路运输管理服务中心的支持下,长运集团随即联合周边县市客运公司共同推出“医疗专线”,接送周边县市旅客往返省级大医院就医。
一站直达的医疗专线经口口相传,数量从最开始的个位数,发展到如今的24条,去年服务178084 人次,今年截至4月已服务78069人次,日均服务650人次。
“实践反复证明,道路客运转型,最根本的是要贴近百姓的需求,把出行痛点作为发力点。”刘哲说,“转型不是完全抛弃,而是要在服务盲区精准发力,在薄弱环节持续攻坚,推动传统运输服务向高品质、精细化转型升级,把道路客运从‘走得了’升级为‘走得好’。”
交旅融合 城际站点巴士驶向景点和乡村
转型方向明确,也有了先行的试水实践,杭州道路客运的转型齿轮加速转动。“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客运体系的统筹谋划,全面优化深化客运体系布局”写入了2023年的杭州市交通运输局重点工作计划中。
这场以乘客需求为导向的变革,从简单的位移服务向“交通+”的复合模式深度演进。2024年5月起,“城际站点巴士”陆续推出,以全新模式投放市场,覆盖了杭州主城、桐庐、建德、濮院、南浔、淳安、安吉等地区,需求的满足从“就医”延展到了商务和通勤。目前,这些线路的日均客流最高较之前激增5倍,基本实现营收转亏为盈。
更具力度的转折,发生在方向盘调转的那一刻:当巴士不再单向涌入城市,而是载着游客驶向青山绿水,道路客运的价值被重新丈量。
城际站点巴士滑雪专线成为第一个“爆款”。今年1月,针对冬季热门的滑雪市场,前往大明山和云上草原的两条滑雪专线推出,市场反响热烈。
今年3月,瞄准徒步爱好者的徽杭古道专线启程,从火车东站出发,途经武林门、汽车西站,直达徽杭古道临安入口。待游客爬完古道,班车在古道安徽出口接上乘客返程。“以前我们自驾来徽杭古道徒步,但古道徒步单程耗时4个小时,不可能往返再取车,专线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徒步爱好者王先生说。
这种站点即景区的设计理念,在南浔古镇、千岛湖专线得到验证。当巴士直接停进景区停车场或旅游码头,日均客流随即增至原先的1.8倍。
车轮滚动的轨迹继续向乡村延伸,驶往城乡共富的方向。4月17日,杭州市首条“游运”专线开通,每日一班,早上8点30分从杭州火车东站公路汽车站发车,途经武林门驿站、汽车西站,直达建德航川村,单程约两个半小时。
“没想到这么火爆!”李赟连声感叹,每天的电话咨询就有上千单,“我们在根据酒店房间配置旅客,让更多人能第一时间前往深度游。”
这条日均咨询超千单的线路,承载着更大的使命。建德市航头镇航川村党委书记宁德良期待这趟“游运”专线能搭载上客货邮一体化的快车:“不仅把游客带进来,还能把我们整个片区的土特产带出去。”
多重赋能 从无到有突破传统模式
回望杭州道路客运转型路径,一句“贴合需求”,背后是从无到有的突破,是多重赋能的系统变革。
大数据被应用到线路规划中。去年开始,客运企业与滴滴出行展开深度合作,海量出行数据开始重塑传统线路规划。“在杭州周边200公里左右、高铁列车未开通的地区,客运班车仍然有优势。”滴滴站点巴士浙江负责人华涛展示着热力图:三四线城市需求如星火聚向大型社区,一二线城市则在地铁站、医院形成光斑。这些跳动的数据坐标,最终化作城际站点巴士的脉络。
基础设施打破使用边界,资源实现合理共享。当客运巴士遭遇“最后一公里”难题,“我们为什么不尝试下共享公交站台?”在某次协调会上,市道路运输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的大胆发问打破思维定式。
不久,19个公交客运融合的停靠点选定推出,覆盖了杭州入城口、医院、地铁换乘站等人流密集区,将“站内上客”变成“站外上客、就近上客”——也就是说,旅客不用去客运场站,直接在家门口的公交站台,就坐上车。
当客运大巴驶入公交港湾,地铁的“快”与巴士的“达”深度融合,城际站点巴士也成为引导绿色出行、提升公交分担率的客运线路。据统计,杭州江陵路地铁口、长河地铁口、三坝地铁口等停靠点,目前每日发送人数已超过火车东站汽车客运站、九堡客运中心等汽车客运站。
政策突破、数据赋能带来的客运模式的创新,以及思维方式的革新,深入至行业基因。
“和互联网平台的合作,给我们最大的冲击是观念的冲击。”李赟告诉记者,客运企业通常是“坐商”思维,现在正向“行商”转变,“我们组建了微信群,开辟自己的私域社团,线上交流及时获取客户需求。去年还成立了营销部,在抖音、小红书上都开启了营销模式,对我们客流贡献很大。”
海量信息获取、数据分析之下,还有实地考察的验证。今年3月,市道路运输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带队,先后两次前往杭州周边区、县(市)调研,明确以交旅融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通过主动对接旅游景区、文旅企业、乡村旅游合作社等单位,摸排合作意愿,最终联合设计了“景区直达”“景点串线”“定制旅游”等城际站点巴士旅游直通车线路方案。
未来可期 今年新增50条线路推动大融合
一花独放不是春。记者从杭州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今年客运转型的任务书已经敲定:加快推动“城际站点巴士”提质扩面,全年新增常态线、季节线、假日线、特色线、景区线等定制线路不少于50条。
扩面的节奏不断加快。在杭州交通运输部门的支持下,这段时间,客运企业正与桐庐石舍村、芦茨村等多地对接,预计很快,城际站点巴士将开进更多乡村。
提质的细节也在完善。“不用自己开车,直接乘大巴车到达目的地,当然轻松。”喝上杭州城际站点巴士游运专线“头口水”的胡师傅直言不讳,“不过到了当地,还要看去各个景点远不远,地方交通方不方便。”“这也是我们将深入探索的方向。”李赟告诉记者,交通运输部门正在牵头协调,创新客运生态链,“我们负责把游客送到乡村,乡村客运则负责承接周边游玩地之间的接驳,大家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去年年底,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动班车客运定制服务创新发展的通知》,鼓励定制客运与传统农村班线客运相结合的运营模式,鼓励经营者灵活调配车型大小适合、等级适配的营运客车,更让杭州道路客运转型底气十足。
“对未来我们有更高期待。”市道路运输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说,接下去,杭州将通过“城际站点巴士”等产品促进行业定制化、数字化、融合化创新经营,助推客运场站与城市枢纽、公交站点资源设施,客运行业与公交、出租车等不同业态深度融合。
这是一个客运大融合的理想出行场景,抑或是多种不同业态的有机组合。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旅客只需在一个平台上发布出行需求,平台就会自动计算出最匹配的客运方案,可能是灵活的出租车,也可能是能带上更多人的大巴车,更有可能是公交方案,并第一时间提供服务。
这样的理想出行场景所描绘出的,不仅是道路客运的转型样本,更是一个超大城市对“人民出行”的深层求解。
从被动接驳到主动织网,从单线运营到生态共建,杭州的实践揭示着道路客运的涅槃之路:当传统运输拥抱数据智能,当政策创新激活市场动能,“兜底性运输”便能升维为“品质化服务”。
这或许也是交通强国的微观注脚——车轮向前的地方,总有温暖与效率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