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参投企业代表·共道科技
城投参投企业代表·众合科技西部科创谷园区
城投参投企业代表·炽橙科技展厅
杭州城投“三大产业高地”
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城投未来之星
不久前,杭州城投近年在国企改革方面的经验做法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年度标志性成果清单》。
同时,一组对比数据让这份改革成效持续“出圈”:过去十年,杭州城投的房地产投资占比长期维持在60%以上,但截至2024年底,这一比例已大幅下降至不足2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产业投资占比从三年前的不足10%迅速攀升至30%以上。
“我们不能满足于仅仅扮演传统的城市运营服务角色,而应致力于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在这句掷地有声的企业转型宣言背后,杭州城投打出一套攻守兼备的“组合拳”:优化重组产业投资方向,设立首期百亿规模的城投产业基金,并通过“基金+基地+产业+招商”四轮驱动的模式,积极构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曲线。这一系列“打法”不仅为广大城投企业提供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杭州样本”,更加速重构着杭州产业格局和城市形态。
百亿基金投出转型加速度
走进杭州城投,一组亮眼的投资数据率先向记者拉出:成立仅18个月,城投产业基金已决策投资项目8个,累计投放资金近12亿元,带动政府及各类社会资本跟进超63.6亿元。这支首期启动规模达100亿元的产业基金,正成为杭州城投产业转型的“超级杠杆”。
“城投产业基金由杭州城投全额出资,重点投资布局与城投主业相关联的新能源、新基建、数字科技等核心领域。”杭州城投资本集团董事长万明勇介绍,在城投产业基金每一位专业投研人员的心里,都有一份清晰的产业“投资决策模型”——基金尤其注重与城投现有业务场景融合,既直接投资高潜力项目,又通过自有资源为项目赋能。
以国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龙头上市企业众合科技为例,公司在2024年迎来了杭州城投的战略入股。“杭州城投作为我们新晋第一大股东,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众合科技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何俊丽表示,双方依托杭州城投在城市基建领域的丰富场景资源与公司的技术积累,聚焦数据底座建设与运营、城市交通智能化、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四大领域,正在展开一系列深化合作。
“有些同事也是从原来城投传统业务板块转型而来,大家改变了过去‘拿地-开发-销售/招商’的线性思维,而是根据杭州‘五大生态圈’导向,进行精准、长期投资布局。”杭州城投投资部负责人李炳告诉记者。
除了与杭州市各大上市公司合作进行产业链上下游投资,杭州城投还与高校紧密联动,对有潜力的科研成果进行战略投资。比如城投产业基金出资“加持”西湖大学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元素驱动,促进其加速氨基酸与可降解新材料的产业化进程,为进口替代与节能环保做出产业贡献。
“我们采用‘二八’投资策略,80%的资金投向成熟稳定的项目保收益,20%的资金押注战略性新兴产业搏未来。”万明勇说,这种平衡既保证了基金的稳健运营,又为杭州城投的转型提供了动力。
今年3月,国内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智谱华章经城投产业基金引入杭州。“我们不仅会为这些精选的企业直接提供城投产业基金的注资支持,更帮助企业链接政府资源、开放应用场景。”李炳介绍。眼下,城投下属的公交、水务等板块,正在与智谱AI合作开发智能调度、智慧水务等对接产业化应用系统,“这些场景的先行先试也会加速带动城投传统主业的转型升级。”
双向赋能激活产业创新生态
既要投产业,更要塑生态。这是城投在转型升级中的又一重要创新。
杭州城投战略投资的共道科技无疑是一个典型案例。“共道科技的数字调解员产品已在余杭区市场监管局的网络交易纠纷调解中应用,每天参与近1000个案件的调解工作,对人工调解员的替代率接近30%,准确率超过90%;此外,基于大模型研发的‘智能法官助理’产品已在浙江和江苏全省法院落地应用,能够自动化完成立案审查、电子送达、执行查控、文书生成等日常工作。”谈及这些创新应用,共道科技总经理徐殿勇如数家珍,言语间充满自豪。“通过智能化工具推动法律服务的革新与发展,有望重塑产业格局。”
据悉,共道科技已拥有20余项法律科技发明专利,其中半数聚焦于AI技术的应用。区块链存证、智能文书预警、全流程数字化等创新应用,不仅提升了司法数据的质量,还为AI训练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通过搭建全国性的法律服务平台,共道科技正推动形成连接司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及专业服务机构的生态系统,以实现法律资源的高效配置。
这样的战略投资并非孤例——当法律科技正在重构司法服务流程时,杭州城投也积极在工业智能、数字孪生城市等领域进行前瞻布局。
在炽橙科技的展墙上,一张关于“城市全域数字化和数字孪生城市底座研究联合实验室”成立的照片,记录着企业与杭州城投的“双向奔赴”。
“杭州城投的战略入股,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产业场景和资源整合力量。”炽橙科技创始人纪尧华告诉记者,这家专注于国产自主可控工业底座与智能体平台研发的企业,在城投产业基金2023年投资后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在科技创新受经济下行压力普遍增速下滑下,炽橙科技2024年营收增长了69%,而且今年一季度市场签约订单已超去年同期的120%。最近公司忙着筹备新的办公区,技术人员至少要增加一倍。”
更让纪尧华自豪的是,在杭州城投的支持下,炽橙科技与城市大脑、阿里云、华数、杭勘院、中房信息科技等企业共同组建了“城市全域数字化和数字孪生城市底座研究联合实验室”。“城投和街道提供典型枢纽综合体的实际场景及对口资源,可支撑我们把已经成熟的工业级智能底座技术转化为城市级场景应用。”纪尧华说,这将使基础系统模型的建设成本降低70%,为杭州“城市大脑2.0”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如果没有杭州城投战略注资和产业协同支持,我们肯定很难促成这件难而正确的事。”最近,炽橙科技作为“人工智能+”六个AI硬核企业之一在全省深化“数字浙江”建设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言介绍,公司已进入创新裂变的快车道。
“我们不仅要让这些城投选中的优质项目活下来,更要让它们强起来。”万明勇告诉记者,杭州城投通过提供管理咨询、市场拓展、资本运作等增值服务,帮助被投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杭州城投旗下260余家全资及控股企业,同样作为“场景开放者和技术验证方”,深度支持浙大系企业和科研创新产业化。
浙大创新创业研究院院长助理何萍告诉记者,通过城投未来之星项目,双方已建立首个市属国企院士工作站,合作开发绿色节能建筑、绿色建材等相关核心技术,并立足城投产业场景进行先行先试,实现科研与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为双方打造合作开发研究课题和成果转化的平台。
何萍表示,未来浙大创新创业研究院将与杭州城投共同关注杭州五大产业生态圈和城投上下游相关产业,利用政策支持、资源投入和校友优势,突出城投产业基金与主营业务应用场景优势,与杭州城投一同挖掘和培育优质项目,为城市能级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助力“名城+名校+名企”战略。
三大高地筑起产城融合新格局
从萧山国际机场跨过钱塘江,钱江新城二期“拔节生长”的高楼映入眼帘。这个被誉为“杭州最高能级产业总部集聚区”的区域,正在成为杭州城投布局总部经济的重要阵地。
在传统模式下,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往往是“两张皮”。但杭州城投的实践,正在打破这种界限。
“我们在规划阶段就考虑产业需求,在建设阶段就导入产业资源。”李炳说,比如在钱江新城二期的建设中,杭州城投就同步开展产业招商。目前,通过链条式、集群式招商,钱二区块已储备总部企业与国际组织(机构)数十家,并与香港置地、万科、招商蛇口、世邦魏理仕、金地置业等运营合作方深度沟通,全方位提升钱江新城二期的市场知名度及认可度,助力杭州持续升级城市界面。
眼下,杭州城投正加速形成钱江新城二期、城投未来之星、石塘特别合作园“三大产业高地”,探索城市空间重构到价值重生的实践,为杭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城投方案”。
以位于拱墅区的石塘特别合作园为例,这个曾经的老工业区,正在杭州城投的精心打造下,成为集制造、研发、孵化、展示于一体的产业示范区,成为矗立山水间的主城稀缺产业创新承载区、饱含杭州韵味的数实融合新高地、独具未来感的城市交往新门户。
在余杭未来科技城,浙大双创园二期的正中央,“杭州城投未来之星”的“新质”内核正加速凝聚。这个由杭州城投与浙江大学联合打造的10万平方米科创产业高能级平台,已招引了包括院士项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大学科等一批优质项目入驻。
城投未来之星尚未正式启用,已吸引百余家泛浙大系科创企业达成入驻意向。未来这里将集聚超百家高科技企业,与钱江新城二期、石塘特别合作园遥相呼应,形成“研发-制造-总部”的全产业链闭环。
“我们不仅提供办公空间,更搭建起‘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的生态圈,并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城投未来之星董事长马兵介绍。
在杭州城投的产业布局蓝图上,未来之星与石塘特别合作园、钱江新城二期将形成“铁三角”联动布局:初创企业可在未来之星完成孵化,需要高端制造转化的企业可入驻石塘特别合作园进行生产,成熟企业则落户钱江新城二期对接总部经济资源。
“我们不仅要成为‘股东’,更要成为企业发展的赋能者和城市产业创新生态的共建者。”杭州城投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红良指出,杭州城投通过资本纽带,将被投企业与自身业务深度融合,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协同格局。同时,对于战略合作伙伴,杭州城投也建立了优势互补、产业互促、信息互通、成果共享的合作新模式。这将促使杭州城投加速成为杭州城市产业创新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持续为杭州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城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