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至25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于杭州余杭良渚举行。这场汇聚全球60余国文博领袖的盛会,以“文明进化”“数字跃迁”“教育无界”为关键词,在实证中华文明源流的圣地,奏响了博物馆与时代共振的磅礴乐章。
论坛首日聚焦“博物馆不断发展的变革性作用:超越文化遗产保存和保护”,解码文物背后的文明逻辑。从故宫博物院的“1小时博物馆效应”到哥伦比亚最古老的博物馆,从巴塞罗那的移动集装箱展柜到国际刑警组织的文物数据库,与会嘉宾在对话中为博物馆的未来描绘了清晰的方向——博物馆的使命已超越保存,更需以文化遗产为锚点,参与解决气候变化、社会包容、性别平等等全球议题,博物馆正从“静态守护者”转向“动态赋能者”。
置身快速数字变革的前沿,博物馆正从传统的展览和策展空间,演变成充满活力的互动环境,利用尖端科技不断提高参观者参与、教育、外联的可能性。在“利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主题会议现场,人工智能如何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工具融入博物馆的发展,成为探讨核心。利用传感器再现有温度的文物、借助数字虚拟技术进行宋韵数字时装的动态展演,以及设立儿童博物馆,采取互动化、游戏化的方式优化低龄群体体验……丰盈的案例诠释了各国“文化+科技”的生动实践。
技术狂欢之下亦有挑战。论坛特别设置了“数字伦理”专题讨论,让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与文化本真性保持问题成为重要关注点。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说:“我们需要积极且审慎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并预防它对博物馆的异化。”
在第三场主题会议中,来自巴巴多斯、阿根廷、泰国、秘鲁等国家的博物馆馆长聚焦“博物馆教育策略的发展”“博物馆如何开展多元化教育”等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法国嘉宾伊曼纽尔・卡萨鲁以布朗利河岸博物馆为例,生动地阐述了博物馆如何发挥“高等教育”功能。他强调:“博物馆应当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孩童,还是步履蹒跚的老人,都应让他们在博物馆中获得知识与启示。”
三场主题分享落幕,但文明的对话永不终结。杭州以“数字之城”的魄力,向世界昭示:博物馆的变革,不仅是技术的跃进,更是人类对自身文明的一次深情回望与大胆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