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还能在楼底下学?上城区笕桥街道水墩社区架空层传出的婉转唱腔,正是该社区实施文化服务焕新后的回答。
近日,当记者走进这个“金角银边”改造的文化客厅,恰逢居民沈阿姨跟着幕布上的视频轻声哼唱,手上比划着经典手势,旁边几位老人围坐对弈象棋,几十平方米的空间里流淌着鲜活的生活气息。“以前活动多是听讲座,现在学戏曲、做簪花、捏面塑等各种活动多起来,邻里都爱来!”
这一切的改变,始于去年7月上城区文化特派员刘春廷的到来。初到水墩社区时,她发现这里多为“静态”活动,居民渴望更多参与感。于是她实地走访了600余户居民,倾听需求:孩子们想体验更具趣味性的体验课程,老人念叨着年轻时没机会学的爱好……每个家庭都有未被满足的文化期待。
如何满足全龄段居民的多元需求?刘春廷把目光瞄准了居民楼下的11个架空层“文化客厅”。前期通过科学规划和更新改造,社区已把闲置的“边角空间”变成服务民生的“金角银边”,打造15分钟美好生活圈。于是,刘春廷积极发挥自己在上城区委宣传部工作的优势,引进多方资源助推家门口的“文化客厅”焕新,比如在“悠游园”场馆增添阅读益智、亲子互动手工空间场景等。
簪花、螺钿胸针、凤冠、微型风筝等20余种手工制作课程应运而生,场均30人的活动常一座难求;架空层的“鸿福馆”里,黄梅戏学唱班让退休阿姨圆了舞台梦;“沁园春”培育营活动上,孩子们用30余件家风剪纸作品装点社区……为了让文化更“接地气”,刘春廷还与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将活动融入传统节日与日常生活:去年中秋放映露天电影,居民围坐分享手作月饼;今年元宵游园会上,又有糖画、投壶、竹筒高跷唤醒童年记忆。一位70多岁的老人笑着告诉记者:“孩子们看的是热闹,我们上岁数的看的是情怀,很幸福!”
文化种子的生长需要持续滋养。刘春廷开始与笕桥街道谋划更长远的“种文化”“育文化”计划,挖掘社区能人组建文体队伍。去年底,水墩社区飞扬舞蹈团凭《希望的田野》斩获杭州市广场舞展演银奖,背后是杭州歌剧舞剧院专家的特训。“我们要让居民从观众变成主角,要让每个梦想都有舞台。”刘春廷说。
眼下,“遇笕夏天”系列短视频正掀起新热潮。刘春廷化身导演,将笕桥道地药材“笕十八”与养生茶饮结合,邀方回春堂医师趣味讲解,视频一经推出,便引发居民热捧。“文化沉下去,民心才能聚起来。”望着架空层里切磋戏腔的居民,刘春廷已在筹划遇“笕”养生品牌,让传统文化成为社区治理新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