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新学会了水电维修和油漆修补,每个月能多赚好几千元呢!”收好维修工具,陈云光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服务点。曾经,他只是一名电焊工,在国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深造”后,他成为了一名全能维修工,还办好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业务扩大到整个杭州。
陈云光的成长,离不开钱塘(新)区“大企帮小店”行动的深入开展。目前,钱塘共有个体工商户超6.7万户,约占全部经营主体的一半,去年9月该区推动“大企”与“小店”结对,半年多来6家“大企”已帮扶区内个体工商户超350户,助力该区争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时代样板。
“大帮小”,重塑小微经济生态
个体工商户如同“毛细血管”,虽微小却至关重要——他们承载着民生烟火,托举着就业大盘。“以前我接单主要靠熟人推荐,渠道比较少。”陈云光坦言。而在与国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结对以后,他获得了许多免费培训的机会,还认识了不少同行,来找他的订单也越来越多。更令他欣喜的是,学校还帮他在“民匠有约”蓝领技工综合服务平台完成注册,在线也能“抢单”。
据国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相关负责人程守益介绍,“民匠有约”平台是该校自主研发的服务平台,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及个人在该程序上发布用工需求,工人自行接单,双方约定上门服务时间,任务完成后就能线上结算。“去年7月上线以来,平台已有4万多注册用户,师傅平均每个月增收约2000元。”程守益表示。
技术帮扶、管理帮扶、平台帮扶——在钱塘,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杭州柏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帮助“夹子哥济宁夹饼”掌握外卖运营技巧和私域运营策略,浙江潜宇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帮助天岑小吃店选址运营“大宇先森梅干菜扣肉饼”,使小吃店每年纯利润达十几万元……“通过政府搭台、企业主导、行业共治的发展模式,我们搭建政企沟通快速通道,以‘大企帮小店’形式打造‘钱塘好物’品牌。”钱塘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柔服务”,编织新型营商生态
不久前,钱塘生物医药研发一线传来好消息:由中肽生化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醋酸戈舍瑞林原料药通过审批,获批上市。此外,先为达生物、天境生物也在药品开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生物医药企业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钱塘持续提升的营商环境。今年年初,浙江省司法厅发布了《关于公布浙江省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4年版)的通知》,其中涉及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生产许可等13个许可事项(涵盖38个子项)正式下放至钱塘区市场监管局。这也意味着,此前需到省、市部门办理业务的区内企业如今“不出区”即可办结该业务。此次权限下放不仅是浙江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地方自主权的重要实践,更是对钱塘生物医药产业优势的高度认可。目前,钱塘生物医药柔性服务逐步提高,有序承接54项药械化省级事项下放,并成立药品审核查验服务中心,这也是全省两个实体化运作的区(县)级药品检查中心之一。
钱塘的柔性服务,不光体现在“顶天立地”的产业端,还兼顾“铺天盖地”的个体端。比如,区内某小吃店持有简单制作热食类制售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在未办理变更的情况下擅自开展产生油烟的炒菜类热食制售,违反了《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鉴于当事人初次违法、能积极配合调查,违法行为持续时间短,且店铺是夫妻二人经营,主要为维持家庭生计,违法主观恶意较小,区市场监管局给予减轻处罚3000元。
这个看似细小的执法转变,让行政监管变得“有血有肉”,同时降低市场主体经营成本,生动诠释了钱塘“首违从轻和轻微免罚”的监管创新理念。
“部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因不熟悉法规导致‘无心之过’,我们以包容审慎监管的原则开展行政指导,这样的柔性手段更利于提升执法质量、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钱塘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