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深海探测领域再获突破。近日,由西湖大学流体智能与信息化实验室自主研发的仿生潜水器“西谷Ⅱ号”,在南海2000米海底完成小半径中转弯、连续波浪形轨迹航行、瞬时制动等高难度动作测试,标志着我国在仿生深海装备“可达、可动、可用”技术体系实现跨越式升级。
两年前,西湖大学研制的“西谷I号”成为世界首个“抵达”海底2000米深处的仿生结构驱动潜水器。“西谷Ⅱ号”延续了“西谷I号”采用的蝠鲼(俗称魔鬼鱼)仿生造型:扁平流线型躯体、波动式胸鳍和低重心结构。为了实现更灵活的“可动”,“西谷Ⅱ号”相比前一代做出了显著的技术进化。
首先,实现了更复杂的波浪形运动路线,这是“可动”能力中的一方面。最明显的调整,要数两侧“鱼鳍”。上一代的西谷I号中,装备的是一对像翅膀一样展开、刚柔并济的模块化胸鳍,而现在,这一设计已完全升级为更加灵活的波动鳍,形态如波浪,贴近自然界鱼类鳍形的摆动。
其次,“西谷Ⅱ号”体外还安装了不少创新附件,最令人关注的新增功能之一就是“子母鱼布放系统”。“西谷Ⅱ号”可携带并布放小型机器鱼,这些小型机器鱼能够在极为复杂的海底环境中执行任务,并与主潜水器协同工作,这一设计突破了单体潜水器的作业局限,拓展了作业范围,未来将应用于海底设备集群检修、矿脉精准勘探等场景。
同时,“西谷Ⅱ号”新增了一个“鱼尾巴”功能——尾部“自拍杆”。这是一种集成了拍摄功能的智能部件,可根据需要自动伸缩并调整角度,捕捉水下更广阔的视野,并传回更加清晰的图像,为深海勘探和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
此外,在深海无氧极端环境中,“西谷Ⅱ号”搭载的小型斯特林发电机还首次实现了自主发电,在幽深的海底点亮了一颗中国星!
“这是深海装备‘可用性’的重大突破。”西湖大学科研团队表示,“西谷Ⅱ号”未来将在自然勘探、珊瑚礁观测、生态修复、海底采矿、设备维修等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资源采集与海底工程的复杂任务中大展身手。尤其是在深海环境中的应用,“西谷Ⅱ号”将成为理想的多功能平台,为人类深入探索和利用海底资源提供精准、高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