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人大常委会提出打造学习型组织、推进“四个机关”建设并印发实施方案。
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3月11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举办首期干部论坛。会上,4名机关干部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从提升高科技时代学习能力、立法赋能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人大财经监督作用等角度交流发言;4名机关干部、挂职干部和任职干部交流分享履职体会。
林沛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如何适应和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从而进一步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对人大干部来说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2021年以来,我们深入贯彻省委、市委和省人大的决策部署,立足杭州人大工作实际,以应用场景的迭代升级、全面贯通、数据共享为重点,建成使用了一批具有杭州人大辨识度的应用场景。然而,在高新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对立法、监督、代表工作、机关工作等带来的前瞻性、专业性、便捷性、智能化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要应对这些挑战,开展好人大工作,首先要在能力提升上下功夫,关键是提升学习能力,包括在思想层面,树立与时俱进的学习理念;在学习方法上,善于利用高科技手段,例如运用好生成式大语言模型DeepSeek、豆包等AI应用,构建多元化的学习体系;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解决思维固化的问题;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具体结合,将高科技知识和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黄旼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
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联系地方立法实际,有三个方面的体会。一是从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维度把握科技创新。创新是杭州发展最鲜明的气质,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三个地”,来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二是从构建法治体系的广度保障科技创新。要更好发挥立法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保障和推动作用,通过高质量制定创新活力之城促进条例,立法赋能创新平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融合创新,构建完善创新活力之城法治体系。三是从激发立法新动能的角度拥抱科技创新。要主动培养数字思维,以新技能提升立法工作效率。用科技创新拓宽立法视野,更加全面、精准地把握立法需求。用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强化立项管理,增进立法协同,扩大立法参与,推进法规实施。
郑梁 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经济监督办公室主任
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要旨,立足于发展,在助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发挥预算工委职能作用。一是要在促进全面创新中发挥好人大立良法促善治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加强产业立法,相继开展了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数字贸易、数据流通交易等新领域、新产业、新要素立法,正在推进中的创新活力之城促进条例,将从创新策源、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等方面加以系统考量,并在立法过程中推动问题得到重点破解。二是要在加大科技投入中发挥好人大管好钱提绩效的作用。预算工委要加强对科技支出的预算监督,督促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用好预算资金,更好发挥支出政策的定向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三是要在推动产业创新中发挥好人大扣中心促发展的作用,加强创新经济工作研究,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服务民营经济等市场主体发展需求,督促产业政策迭代升级。
李琛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办公室主任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战略博弈主战场,必须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机遇。杭州多年来,紧紧围绕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狠抓落实,自2003年,市政府就提出打造“硅谷天堂、高科技的天堂”的发展目标定位,杭州的科技崛起绝非偶然,而是长期政策布局与制度创新的必然结果。20年来,专注长期主义,徐徐图之,最终将“硅谷天堂”的模样描绘出来。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工作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进一步强化创新要素集聚。二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加快推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三是深化“四链融合”,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促进资金链与人才链支撑,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吸引和培养高端创新人才。四是强化科技创新法治保障,完善科技创新法律法规,加强法治实施和监督。
周翔 高新区(滨江)西兴街道党工委书记
西兴街道位于钱塘江南岸,下辖22个社区,既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镇,又是经济体量巨大、上市公司云集的科技新城。从机关到基层工作,给我的第一点感受是要厚植真切的为民情怀。在机关,更多的是着眼于宏观层面,在基层,我们的工作很具体。我坚信,只要我们牢牢把握初心使命,坚持人民立场,理论和实践总能渐行渐近,统一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第二点感受是要胸怀广阔的发展理念。营商环境既要长年累月的大水漫灌,营造热带雨林般的创业创新生态;也要定时定点的精准滴灌,助力优质企业出圈出彩。基层要有甘当大孵化器的格局,最终赢得的是口碑,培育了带不走的优质营商环境。第三点感受是要洋溢满腔的行动热忱。基层工作需要的是有激情、有干劲、有冲劲的行动派。与其被动干,不如甩开膀子奔跑在任务的前面。第四点感受是要砥砺坚韧的实干作风。在基层,要的就是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地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街社干部的口碑、居民的获得感、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是在一件件民生小事中干出来的。
刘进军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工作处处长(现挂职任西藏那曲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那曲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西藏“北大门”,平均海拔4500米,全市下辖10县1区、114个乡镇、1201个村(居)、50.48万人。2022年7月,我担任那曲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负责那曲市立法、法治监督等工作,全程参与那曲市人大日常工作。其间,参与帮助那曲第一部实体法《那曲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顺利出台实施,同时,全面参考学习杭州市人大相关工作经验,帮助那曲市人大不断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引进杭州“数智化”经验,推动那曲人大数字化起步。认真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增进浙那两地干部群众感情。援藏,苦在身体,甜在心里,利在千秋。对于在雪域高原上奉献青春的援藏干部人才而言,援藏工作既是党和国家交付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党性教育的实践课、检验作风的练兵场。在接下去的援藏时间里,我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牢记初心,践行使命,以更高质量更高标准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切实交出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汤杨阳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一处干部
作为人大志编纂工作参与者,我深刻体会到传统编纂模式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一是以史为鉴,筑牢履职根基。编纂工作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人大制度实践的深度总结。面对海量文献资料,我们通过“分阶段攻坚、跨部门协作”模式,逐项比对分析、提炼升华,最终形成涵盖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等8篇33章的系统性成果。二是科技赋能,突破传统桎梏。面对时间紧、数据量大、历史资料缺失等挑战,AI技术成为关键突破口。通过智能检索,精准定位历史事件脉络;运用文本分析工具,快速生成规范表格;借助图像修复技术,抢救性复原珍贵史料。三是面向未来,夯实发展根基。要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建立“学习—应用—创新”机制,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强化数据安全意识,构建分级分类管理体系;要提前布局,通过归集人大基础数据、梳理工作逻辑,为未来定制化AI模型奠定基础。
李兴军 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代表联络办公室(省人大代表联络处)干部
两年半的人大时光,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知足知不足,而不知足”。一是知足且感恩。知足于来到人大、知足于代表工委工作,知足于身在这个优秀团结的集体之中。刚进工委时,深知自身还有很多短板,让我害怕踏错一步,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但是,身边的领导、同事不遗余力地给予我指导、帮助。有了跟大家共同奋斗的经历,慢慢地我在工作上也放开了手脚。二是知不足补不足。进入代表工委后,工委领导引导我全面参与工委工作,先后安排我参与服务保障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第一小组专题调研活动、省十四届人大杭州中心组代表视察活动等重大活动,参与制定《关于高质量推进新时代人大代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促使我快速在实干中培养“思、学、写、做”四项能力。三是不知足而勇先。2025年,我将在常委会领导、工委领导的指导帮助下,知足而感恩、知不足而躬行、不知足而奋进,继续扎根于工作岗位,始终保持“勇争先”的劲头,努力成为代表工作的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