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新江携新书《满世界寻找敦煌》来杭
时间:2025-03-03 09:42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3.jpg


对谈活动现场。


2月25日,敦煌学家、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携新书《满世界寻找敦煌》做客“西湖遇见敦煌”空间,与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刘进宝展开了一场关于敦煌文脉追寻与当代价值的深度对谈。

敦煌,这座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历史名城,因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而闻名世界。而杭州西湖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人文景观的集大成者。此次在西湖遇见敦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碰撞。

荣新江与敦煌的缘分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他还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便对敦煌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首任会长是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季羡林。在那个时期,中国学者面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困境,难以直接接触敦煌一手史料。为了研究敦煌,荣新江踏上满世界“寻找敦煌”的征程。40余年来,他走访英、法、俄、日等国的博物馆、图书馆,搜集敦煌史料。其新书《满世界寻找敦煌》展现了中国敦煌学从20世纪80年代“追赶世界”到如今“引领世界”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学者掌握一手资料、摆脱依赖海外成果的艰辛探索。

敦煌学与浙江渊源深厚。自敦煌学诞生起,浙江人便参与其中。金石学家叶昌炽是浙江绍兴人,1902年任甘肃学政,他在日记中记录了敦煌发现前后的情况,是首位判断敦煌价值的学者。上虞人罗振玉、海宁人王国维则是中国敦煌学的鼻祖。王国维对叶昌炽留下的敦煌文献的整理,激发了荣新江对敦煌的研究兴趣,并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关于唐末宋初于阗国的国号、年号及其王家世系问题》(与导师张广达合作),该论文1982年发表后广受关注,还被译为法文在欧洲发表。1985年,年轻的荣新江带着自己的这篇论文在欧洲寻找敦煌文献,得到了欧洲学界的认可。

从常书鸿、常沙娜、樊锦诗,到蒋亮夫、蒋礼鸿、郭在贻、张涌泉等敦煌学者,浙江人从敦煌学诞生之日起,就参与到敦煌保护、研究工作中。如今,敦煌学在世界各国、各学科领域的视野中交叉推动,不断向前,真正实现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活动现场,一位大学生读者表示:“这场对话让我看到,敦煌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方法论——我们如何在全球视野中重述中国故事。”

本次读书会是“西湖遇见敦煌”书香艺术空间策划的“遇见大家”文化讲坛暨“溪湖汇”政协委员大讲堂的第一场。“遇见大家”文化讲坛暨“溪湖汇”政协委员大讲堂,由杭州市西湖区政协、杭州市西湖区委宣传部、杭州西湖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将通过邀约敦煌学人的文化讲学、艺术展示,举办大家面对面、阅读圆桌会、VR品敦煌等一大批接地气、具新意、有特色的书香活动,打造家门口的“文化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