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与世界的链接日益紧密。202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达到43万亿元,连续8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为了创造新的增量,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出海拓展国际市场、搭建全球供应链,通过技术创新、本地化运营和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对外贸易发展。培育绿色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增长点。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引导对外投资健康安全有序发展,强化法律、金融、物流等海外综合服务,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布局。
有经济学专家认为,有条件的企业应该走出去,通过“出海”打开增长“天花板”,锻造核心竞争力。2025年,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企业“出海”如何行稳致远?代表委员给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
培育“走出去”的全方位能力体系
“绿色贸易”正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热词,为中国外贸增长开辟新赛道。作为全球知名的智慧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近年来,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推进全球区域化、本土化战略,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营销网点、制造基地等,产品和服务覆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表示,在“走出去”过程中,正泰坚持以“绿色”“数智”为底色,不断探索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依托自身的品牌、技术、渠道以及全产业链系统集成优势,在全球投资建设新能源光伏电站,将创新、绿色、开放等理念融入国际化项目评估、实施、管理的方方面面,实现了项目与当地的高质量融合发展,赢得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更多信任与合作。
他认为,企业在“出海”过程中要不断培育全球化经营管理能力,构建既稳健又灵活的全方位能力体系,从而在国际市场中稳步前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科技变革正带来全球产业链的加速重构。南存辉表示,浙商企业应积极围绕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等前沿领域构建数字化底座,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跃迁。同时,应深化产学研协同,主动参与全球创新网络,抢占新质生产力的制高点,为推动浙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
搭建国际合作平台链接资源和技术
绿色发展、数字赋能,我国传统产业加快产业升级,焕发出新活力,在国际竞争中展现出新优势。
近些年,蚕桑茧丝绸业通过推进全产业链创新,在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绿色转型等方面取得许多新突破。比如,积极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将蚕蛹与生命健康相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向大健康产业延伸。
全国人大代表、万事利集团董事长屠红燕介绍,科研机构研究发现蚕蛹多肽具有改善肿瘤患者肌少症、缓解阿尔兹海默症等作用,并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产品转化,其疗效已通过临床验证,即将进入市场推广阶段。
“但是,我国高品质蚕蛹资源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广泛应用的需要,亟须通过国际合作载体整合国外资源,为研究应用转化、拓展全球市场提供有力支撑。”屠红燕告诉记者,埃及作为最早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拥有优质的黑桑资源,所产蚕蛹多肽含量丰富。由于缺乏先进技术,当地桑蚕资源利用不足,正在寻求技术支持提升产业发展质效。
“可以联合两地的科研机构、高校和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桑蚕资源研究利用和成果转化的国际合作新平台,促进桑蚕技术交流与创新,推动双方资源互补、技术共享和产业合作。”屠红燕认为,以埃及为纽带,还可助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桑蚕产业发展,提升中国蚕桑茧丝绸业的国际影响力。
加强海外专利布局提升竞争力
开放之路上,新的机遇与挑战相互交织。在全球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加强知识产权布局和保护无疑是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爬升的重要手段。“出海”的中国企业对以专利商标为代表的知识产权需求,也更加强烈。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周迪特别指出,应该充分认识海外专利布局的重要性。“加强海外专利布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提升我国全球竞争力和创新价值的关键举措。”
“海外专利不仅是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筹码。足够多的海外专利能够有效保护我国企业的创新成果,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周迪介绍,当前,我国海外专利数量和比例相对不足,直接导致我国在国际知识产权博弈中的反击能力较弱,以及创新价值的流失。
周迪希望,中国的创新主体能更积极主动地提升海外专利的数量和质量。“这不仅有助于保护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和市场利益,还能提升我国创新主体的整体品牌形象、核心竞争能力,为我国参与全球博弈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