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663/2025-27644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5-01-16 | |
发布单位: |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沟壑深沉的古遗址,蕴藏着“杭州大地曾经的文明”。每一道痕迹,每一块残石,仿佛都在诉说着远古的故事。岁月的风沙侵蚀不了它们所承载的记忆,反而让那份神秘与厚重愈发深刻。
2024年,杭州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田野考古上都发现了哪些“文明痕迹”?接下来,让我们去探寻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美丽杭州。
一、萧山鲁公桥遗址考古发掘
萧山鲁公桥遗址属于浙北平原区南部、萧绍平原的西部。遗址的古代文化堆积自良渚文化时期开始,历经商周、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近现代时期,其中良渚文化时期和两周时期遗存堆积最为丰厚,地层叠压关系清楚,遗迹数量较多,为构建该时期遗址的分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为我们认识太湖和钱塘江区域良渚时期的高土台遗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补充了钱塘江以南地区良渚文化基层聚落的材料,对研究良渚文化的南传具有重要意义。
二、余杭清水湾遗址考古发掘
清水湾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考古发现汉六朝和唐代墓葬共计30座,先秦时期遗存揭示了从良渚文化中晚期到钱山漾、广富林和马桥文化的完整序列。良渚文化玉石器的出土,为今后探索良渚古城周边腹地的遗址情况提供了线索。钱山漾文化遗物的发现,与余姚茂山遗址共同构成了认识钱山漾文化早期面貌的重要资料。
三、临平孤林村遗址考古发掘
孤林村遗址位于杭州市临平区。遗址发现了良渚文化晚期、马桥文化时期、商周时期,汉六朝时期及唐宋时期的连续文化堆积,时间跨度长,遗址保存情况较好。发掘揭露了良渚时期土台、东周时期夯土和夯土上的房址以及六朝时期的柱洞群、房址等建筑遗迹。出土各类小件器物700余件。该遗址的发掘对良渚文化基层聚落结构与分布、吴越文化面貌、区域文明发展与演进、城市变迁等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四、萧山金家浜遗址考古发掘
金家浜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小的基层聚落,历经多个时期人类活动,遗址沿革有序,发展脉络清晰。该遗址以两周时期的小型聚落年代最早;六朝时期有过短暂的烧窑活动;唐代中晚期人类活动较为频繁;到北宋时曾作为墓地使用,南宋至明清时期又复为一处小型聚落。该遗址的发掘为了解湘湖周边区域各时期的聚落分布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价值。
五、滨江傅家峙遗址考古发掘
傅家峙遗址位于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傅家峙社区,遗址主体年代为战国早、中期,遗迹主要为垫土台基以及其上分布的柱洞以及台基外低洼区域以基槽坑为主的建筑,遗址出土大量磨石以及青铜器、青铜锭、陶鼓风管等遗存,具有较强的军事、生产性质,砖、瓦等建筑构件表明,遗址应存在较高等级的建筑遗迹。从遗址地理位置、兴废时间、出土遗迹遗物推测遗址应是与固陵城(港)具有密切关系的大型聚落遗址,是越国考古的重要发现。
六、余杭宝塔公寓墓地考古发掘
余杭街道宝塔高层公寓墓地位于余杭区余杭街道,临近余杭古城遗址。墓地发现汉六朝至明清古文化遗迹200处,以汉六朝时期墓葬为主,采集古文化遗物500件(组)。余杭街道宝塔高层公寓墓地墓葬数量多、类型多样、器物丰富、时代较连续,可以作为反映余杭乃至杭州地区汉六朝至今丧葬习俗变迁、物质文化发展的直观剖面。
七、富阳华墅墓地考古发掘
华墅墓地位于富阳区东洲街道华墅村北面,2024年的发掘,共清理汉六朝至明清时期墓葬44座。其中的13座汉六朝砖室墓,保存相对较好、分布规律明显、墓葬形制多样,包含了较多考古信息,对富阳地区墓葬形制、葬俗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八、2024年度临安青山湖地区考古发掘项目概述
双湾北侧地块发掘面积2246平方米,清理遗迹103处,其中汉墓9座、唐墓3座、五代—宋代墓葬8座,清代墓葬28座;窑址共计16座,其中两晋时期窑址7座,宋代窑址9座,出土遗物223件(组)。
地块内文化堆积主体年代为宋至明清,遗迹以墓葬和窑址为主。墓葬中东汉晚期砖室墓和五代至宋代土坑墓出土文物较多,时代特征明显。窑址则多为两晋和宋代砖瓦窑,其中两晋时期窑址分布相对集中,叠压打破关系比较复杂,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第二粮库协议发掘面积780平方米,经清理发现遗迹37处,其中墓葬26座包括汉六朝墓9座、唐五代墓8座、宋墓6座、清墓3座;明清砖瓦窑址8处;灰坑2处;房址1处;出土文物74件(套)。
其中发现的南宋方氏家族墓及其随葬品与此前已被临安博物馆收藏的方滋墓志为研究南宋官员家族墓葬的选址思路、营建方式提供了实物资料。M11出土的青釉堆塑罐及成套模型明器也较为典型,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九、萧山赵家岭墓地考古发掘
赵家岭墓地位于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遗址所在的平面呈不规则形状,三面环山,周围地势较高,中部和南部地势低洼,海拔在42-122米之间。该遗址总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共发掘出汉-明清时期的墓葬98座,其中包括汉-六朝墓5座,唐墓6座,宋墓25座,明清墓53座,剩余9座墓葬因破坏严重,无法判断其年代。赵家岭墓地的墓葬大体可分为三种形制:砖室墓、岩坑墓和石椁墓,其中有砖室墓30座、岩坑墓4座、石椁墓2座。各时期墓葬中出土遗物数量较多,以陶瓷器为主,另有铜器、铁器、银器、钱币等,共计出土文物标本308件。这些不同时期墓葬和出土遗物等为了解和研究该区域历史时期的葬俗和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十、萧山百尺溇遗址考古发掘
百尺溇遗址位于杭州萧山老城区。遗址横跨时间长,文化堆积多为2-5层,涵盖汉、六朝、南宋、元明、清代时期。文化层下发现遗迹众多,截至目前,共揭露灰坑111个,沟2条,墓5座,井11座,池1座,路1条,堆积2处。其中井的形制不一,时间跨度从汉至宋代,大多保存完好。墓葬多为唐、五代墓,骨骼保存较好,器物精美。共出土文物约200框,其中小件器物1000余件,器类丰富,包含有瓷器、陶器、石器、青铜器、建筑构件等,其中瓷器数量最多,釉色多样,器形有碗、盘、器盖、罐等,所涉及的窑口众多。
十一、萧山金家埭遗址、黄家河墓地、新坝古海塘遗址考古发掘
金家埭遗址是一处萧山地区的六朝至明清时期遗址。该遗址六朝时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发现了灰沟、灰坑、水井、柱洞等生活类遗迹,出土了较多典型的六朝时期青瓷碗、盏、碟等器物。水井侧面的穿钱纹纹饰、灰沟旁分布的较为密集的柱洞等遗存现象都丰富了萧山本地六朝时期生活类遗址的考古材料,考古发掘工作也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该时段内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面貌。
黄家河墓地是一处萧山地区的长时段沿用墓地,此次发掘包含有汉代、六朝时期、唐代、宋代、明清时期墓葬。该墓地各时期墓葬交错分布,时代跨度大,为研究杭州地区的丧葬习俗和地方史提供了新材料。同时,此次发掘汉代墓葬出土较为丰富,根据随葬品如罐、盘口壶、神兽纹铜镜等器物形制判断,该批汉墓年代大致处于西汉晚至东汉时期。随葬器物风格与邻近的萧山溪头黄墓地汉墓一致,进一步丰富补充了萧山地区的汉墓发掘成果。
新坝古海塘遗址位于浦阳江与杭甬运河交汇处东南侧,处于萧绍海塘西江塘段中部。此次发掘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该处分布的两处海塘。其中海塘1结构较为完整,辨识出迎水面、石塘、附图堆积、背水面等基本构造,补充完善了民国时期萧绍地区海塘的结构和材料信息。
十二、富阳泗州造纸遗址考古发掘
泗洲造纸作坊遗址科技保护中心与遗址博物馆项目地块位于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富阳造纸作坊遗址西南约80米处,发现良渚时期至明清的文化堆积,发现遗迹共41处,出土器物小件26件。其中与宋代造纸相关的遗迹较为丰富,有石堆面、灰坑、沟等;此外还有良渚时期、商周的遗迹遗物。
十三、富阳程浦遗址考古发掘
程浦遗址位于富阳区新桐乡程浦村以东,北依长山,南邻富春江。地形较为低平。
遗址内发现有南宋建筑基址、东汉和明清土坑墓等遗迹,其中南宋建筑遗迹F1、F2等规模较大、布局与结构清晰、变迁过程明确,可能与驿站、码头等相关,较为少见,对研究古建筑营建方式、布局与结构、发展演变等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2024年度桐庐县建德市考古发掘项目概述
2024年度桐庐、建德区域考古工作主要以零星遗迹清理为主,发现了一批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墓葬和窑址。该批墓葬和窑址,均与本地丧葬活动有着密切联系,是研究本地丧葬产业链的重要实物资料。
十五、杭州市临安区玲珑街道潭村遗址
潭村遗址位于杭州市临安区玲珑街道潭村东北约300米处,遗址北邻九州街,东达绣溪,南邻吉祥街,西邻玲珑山路,面积约4.8万平方米。2023年11月至2024年7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390平方米,清理出灰沟、窑址、墓葬、灰坑、水井、房屋、柱洞等遗存84处,出土遗物1800余件。本次发掘厘清了遗址的堆积层次、年代、文化内涵,确认该遗址是一处唐宋时期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