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749492940/2024-27494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4-08-16
发布单位: 杭州市应急管理局 主题分类: 应急管理
富阳区创新基层防汛“微哨”机制 夯实人员转移安全底板
时间: 2024- 08- 16  11: 18       来源: 杭州市应急管理局        浏览次数:

为有效应对当前极端天气频发态势,筑牢基层防灾减灾安全防线,富阳区激活基层能量,强化网格智治,建立基层防汛“微哨”工作机制,采取集中转移和就近紧急避险相结合的人员转移模式,实现危险区域人员“快预警、快响应、快避险”。

一是聚焦群防群治,统筹谋划建机制。问题导向,明晰概念。传统人员转移依托一村一点的固有转移安置模式,存在转移路线长、耗时长、途中不可控因素多等问题,“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时期,人员频繁转移,群众易产生疲倦厌烦心理。对此,富阳区贯彻执行杭州市防汛指挥部基层防汛“双十条”要求,针对短临极端天气,创新防汛“微哨”机制,设立基层防汛防台微网格,通过精细化、网格化的管理,充分发挥“微哨”在人员转移过程中“情况熟、叫得灵、转得快”的优势,实现全覆盖、无死角的安全高效转移。需求导向,细分网格。针对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等受影响人员情况,以不超过10户或30人为标准建立防汛“微哨”,在村社常驻人员中,选择具有一定威望或较强组织力、亲和力的党员干部及热心群众充当“吹哨人”,有效将防汛防台工作延伸至基层“最后一公里”,推动防汛触角直达危险区域群众。全面摸排全区345个村(社),确定风险区受影响人员13202人,建立防汛“微哨”799个,配备“六件套”(雨具、头盔、手电筒、救生衣、铜锣、喇叭)基本应急预警设施。目标导向,落实机制。从“一个目标”出发,坚持党建统领,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全面激活基层治理活力,突出人员转移最关键“避”字,落实“三用、三有、三无”(用土办法、用本地人、用临近房,有意识逃、有方向逃、有地方逃,无顾虑、无回流、无伤亡),提高危险区域人员安全转移速度。出台《关于富阳区“现代社区·幸福山居”民生实事基层防汛“微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吹哨人”工作职责,通过常态化履责、清单式明责、制度化督责,实现“1833”联合指挥体系贯通基层,实现群防群治。

二是落实硬件支撑,多措并举强保障。着眼数智监测,助力科学决策。针对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流域性洪水等高风险领域,构建灵敏感知、高效运行、智慧分析的一体化监测体系。目前已建设山洪声光电监测系统80套、地质灾害雨量站点495个、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实验点46个,开发山洪“四预”平台,并实现全区流量、水位、气象等监测全覆盖,形成区域防汛防台监测网络。依托“数智气象”“浙汛助手”等应用,加大监测信息共享力度,赋能基层防汛责任人自主研判,争取工作提前量。完善预警体系,实现精准叫应。依托现有数智监测网络,开发短临预警平台,同时纳入“吹哨人”等防汛责任人、危险区人员共计15000余人,通过短信、电话机器人自动叫应;在风险区域建设应急广播1260个,线上线下结合强化预警体系,确保响应更全面、更快速、更有效。暴雨黄色及以上预警情况下,短临预警信息能够一键直达一线,全面激活基层“微哨”,确保3分钟内叫应到人。在今年梅雨防范过程中,通过短信和浙政钉预警3803人,通过电话机器人自动叫应关键工作人员417名。健全避灾场所,夯实安全底板。在微哨周边100米范围内,经安全评估后,选择合适的住房或其他建筑作为临时避险点,进行规范化、清单化管理,并通过设置标识标牌、发放应急手册、动态入户宣传等方式,充分发挥其紧急避险作用。积极打造区镇村三级避灾安置场所为核心、临时避灾安置场所为补充、“微哨”紧急避险点全覆盖的避灾网络体系,打造千家万户“避风港”。

三是着眼实战实效,培训演练提效能。以培促学,绘好“微哨”底色。建立“吹哨人”、影响区人员为核心的“双向”宣培机制,依托“1833”联合指挥体系和“双十条”举措,针对“吹哨人”开展区级培训、乡镇轮训。同时,由“吹哨人”走家入户,面向危险区域群众开展防汛减灾知识培训和宣传,提升群众避险自救意识。今年以来,全区共开展五进宣传活动28场,参与人员6600余人次,发放防汛宣传手册5万多份。以练促训,激发“微哨”能量。依托基层应急消防管理站,以799个基层防汛“微哨”为战斗单元,开展人员转移避险演练拉练,提升“微哨”临战状态下的反应速度、处置能力,提高防灾减灾自救互救能力和应急避险能力。目前全区共开展防汛“微哨”人员转移演练拉练352场次,参与人员5600余人。以战促能,检验“微哨”实效。受梅雨带影响,今年6月富阳区连日暴雨,20日短短2小时内暴雨预警连升三级,防汛响应从四级提升至二级。该区24个乡镇自主研判,迅速激活防汛“微哨”,经“吹哨人”全面预警,快速动员,累积转移人员12512人,实现“微哨”托底,成功避险。如胥口镇棠棣村2户村民在“吹哨人”的动员转移下迅速转移,成功避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