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84X/2024-27422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杭卫提〔2024〕23号 | 成文日期: | 2024-05-30 00:00:00 |
发布单位: |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题分类: | 卫生 |
郝阜平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快健康产业数字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市民满意度和获得感的建议》(458号)收悉。我委对您的提案十分重视,立即落实职能处室办理,并会同市医保局研究,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现有工作基础
(一)推动健康数据互联互通。一是推动健康数据归集。通过建设健康数据高铁,实现全市45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实时贯通,实时归集门诊病历、处方、检查、检验、住院等数据。二是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开放。按照省卫生健康委聚焦“人人拥有一份全生命周期的电子健康档案”的工作要求,积极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开放,归集开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记录、医疗服务记录、健康体检结果等内容,并在浙里办APP“浙里健康e生”中进行展示。三是推动医检互认提质增效。2021年,在全市推广“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数字化改革。2022年,医检互认完成与省“浙医互认”平台对接。截至5月15日,全市已有251家市、区两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04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14家第三方检验机构已开展互认共享,实现了省、市、县(市、区)、街道(乡镇)、村(社区)全贯通,累计互认300.4万项次,节省医保基金、患者个人费用支出10001.29万元。
(二)丰富互联网医疗应用场景。一是打造杭州市互联网医院平台。平台汇聚全市优势学科、名医专家、权威医讯、惠民政策等资源,推出预约挂号、在线咨询、复诊配药、报告查询、就医指南等服务,目前可实现10家市属医院,28家区级医院,15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站直达”。2023年8月上线以来,已有16万余人次足不出户完成看病问诊。同时,立足医院特色专科+互联网,创新发展“智能睡眠管理”“智能脱发识别”等数字疗法,将线下医疗行为转移至线上,有望推动形成数字疗法产业。以市七医院“智能睡眠管理”为例,我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并趋于年轻化,该数字疗法可面向全国患者提供服务。二是创新互联网医疗新模式。萧山区探索基于5G的慢病管理云平台与穿戴式医疗设备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区域慢病管控和智能辅助诊断,在医共体内开展远程心电诊断、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疾病筛查、远程监测与紧急救治等多种业务模式,建立了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和早诊早治体系。
(三)推动“互联网+诊疗”医保服务。2021年,杭州在全国率先开通“互联网+诊疗”医保在线结算服务,确保慢性病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安全便捷的慢病复诊续方、医保结算及送药上门的“一条龙”服务。我市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省相关规定,及时将“互联网复诊”项目及药品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按线下医保政策和支付标准执行,相关费用纳入实体定点医疗机构总额预算管理范围。2023年,我委会同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医保”移动支付工作的通知》(杭医保〔2023〕16号),并制定《杭州市“互联网+医保”移动支付项目推广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市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尽早实现“互联网+医保”在线支付功能。截至目前,我市已有222家省级、市级和基层医疗机构开通上线,为患者提供线上问诊(可进行图文咨询、电话咨询)、医保在线支付、药品线下配送的全流程服务,整体运行平稳。
(四)强化两慢病健康管理。通过慢性病一体化门诊数字化建设,实现两慢病一站式服务。诊前,监测一体机基本物理体检项目数据直接传送至诊间医生的电子病历系统。诊中,系统自动提醒医生完善鉴别诊断项目,完善并发症、合并症及心血管危险评估项目检查,确定治疗目标,提出治疗建议及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提醒医生及时转至慢性病联合门诊或上级医院。诊后,系统自动生成本次诊疗后健康处方,患者可通过“浙里健康e生”查看。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慢病一体化门诊115个,开具健康处方300万余张,两慢病控制率、合并症及并发症筛查率显著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得到明显提升。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委将持续深化互联网医院建设,全面推广“家医有约”综合服务平台,打造“智能家医”,提升签约服务的可达性、连续性和个性化水平,实现“签而优约”,强化居民健康管理。同时,协同市医保局积极拓展医保移动支付应用场景。稳步扩大“互联网+医保”移动支付定点医疗机构覆盖范围,探索开展医保在线购药服务工作,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便捷购药需求。
感谢您对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方艺超;联系电话:852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