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情况分析
一是道路运输领域事故仍处高位。二是外包作业事故管理需加强。三是企业火灾防控形势严峻。
二、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安全生产排查整治工作。一是开展多业态多产权老旧经营场所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行动。自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各地全面摸排辖区内多业态老旧经营场所、员工集体宿舍、老旧高层楼宇数量及现状,梳理形成四类场所底数清单。截至目前,全市排摸三类场所底数清单6424个,纳入整治范围的三类场所底数清单3935个。二是推进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全市共办理电动自行车处罚案件1206起,对51家管理服务单位进行行政处罚。三是有序推进城镇燃气老旧管道专项治理行动。目前已完成改造69.208公里。同时,统筹组织开展第二轮燃气管道排查,重点围绕燃气管道种类、材质、规模等信息,建立底数清单,对已达到检验评估年限的管道,纳入待检验、待评估清单。
(二)强化防汛防台应对处置能力。一是有效应对短临强降雨。有效防范应对多轮短临强降雨,全市共发送预警短信40万条,下发提示单23期,叫应基层责任人3300人次、社会公众1.8万人次,转移人员25人次。二是持续开展汛前检查。组织各地各部门开展管辖范围内的汛前备汛检查,全市共出动3.8万余人次,检查点位2.7万余处,发现度汛问题420处,全部完成整改或落实度汛措施。三是强化防汛物资储备。督促指导区县、镇街储备防汛物资,53个重点乡镇680个多灾易灾村完成三大件和四小件配备。四是强化预案编制。开展市级预案修订,同步组织县乡两级开展修订工作。截至目前,已修订完善各类防汛防台应急预案113个。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全力做好隐患排查和风险管控工作。各地各部门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吸取广东梅州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发生塌方灾害教训,牢固树立“隐患不排查、问题不整改就是事故”“排查不到位是失职,排查出来不整改是渎职”的理念,突出重点领域,结合实际做好隐患排查和风险管控。道路交通领域要深入分析研判汛期交通运输领域安全风险特点,聚焦高速公路、国省干道、铁路沿线、城市轨道交通等易受灾害影响的部位,强化风险隐患排查力度。消防领域要重点加大旅游景区、多业态混合生产经营场所、商业综合体、商品市场、“九小场所”、高层建筑、宾馆民宿、医院、交通运输枢纽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检查,督促落实隐患整改,确保消防安全。旅游领域要加大对室内剧本娱乐等旅游新项目,野景点和网红打卡点等无经营主体的旅游区域的安全监管力度。建设施工领域要集中精力全面整治重大安全隐患,管控危大工程、关键工序、关键节点等重大风险源,特别要注重地铁四期建设工程安全。城市运行领域要切实加强市政设施运行、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管理,加密地铁保护区巡查、燃气管道排查,加大对燃气企业(场站)的安全检查,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商贸领域要抓好商业综合体内餐饮、商场、超市、消控、特种设备等重点区域排查整治。工业企业领域要加大有限空间、粉尘涉爆、高温熔融企业安全监管力度。危化品矿山领域要坚决防控化工园区、重大危险源、高危细分领域重大安全风险,强化矿山和尾矿库安全治理。其他领域要各司其职,采取针对性举措,深化重点领域、关键部位排查整治,有效管控风险。
(二)扎实做好强降雨防范应对工作。入汛后,局地强降雨逐渐增多,容易引发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各地要强化极限思维、底线思维,密切关注天气,加强水雨情、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的监测,以预报预警为令,严格落实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高效运转“1833”联合指挥体系。预报有强对流天气地区要提级响应,迅速组织相关部门进驻防指开展联合值班值守,开展动态会商研判、风险提示、叫应叫醒、人员转移等工作,切实做到灾害风险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要严格实行“135”预警叫应机制,气象灾害橙色预警叫应乡镇副书记,红色预警叫应乡镇长,确保预警信息到户到人,有突发情况第一时间联动高效处置;同时及时做好跟踪核实,切实通过叫醒关键人、激活全体系。
(三)持续做好应急值守和救援准备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城市安全值班值守专班统筹协调作用,按照“边运行、边完善”原则,持续规范专班日常运行,不断提升信息报送的主动性和时效性,强化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效能。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在参照市级专班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优化城市安全值班值守体系。要统筹好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乡镇综合救援队伍等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加强值班备勤,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无脚本拉练,确保发生突发事件后能够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