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大走廊:走出文化赋能共同富裕的“余杭路径”
时间:2024-02-27 15:42 来源:浙江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即使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的余杭,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尤其是余杭北部、西部地区很多区域,受到文保、环保、农保等因素制约,不仅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公共文化建设的水平也相对落后。

如何加快这些区域发展速度,缓解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的窘境?

余杭举全区之力建设的良渚文化大走廊,有项很重要的使命,就是探索文化赋能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共富之廊。

1.png

径山镇径山村

多点开花

文化赋能共同富裕,良渚文化大走廊部分地区早已先行试点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径山镇径山村被誉为“禅茶第一村”。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这里游客络绎不绝。很多人特地赶过来体验“径山茶宴”,感受宋代文人雅士点茶、斗茶的风雅。径山村党委书记俞荣华透露,过去一年,村集体收入超过360万元。

很难想象,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个较为贫困落后的村落——村集体年收入不到1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只有4000元左右。

“升值”的秘诀,在于文化。径山村充分挖掘农业发展历史渊源,赋予茶叶文化属性,并通过品牌化运作推广,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俞荣华说,“目前,径山茶品牌价值近30个亿,成了余杭农业的金名片。”

如果说径山村是以文丰产的代表,那么毗邻良渚遗址的良渚街道良渚文化村社区,就是以文惠民的一个典型。

别名“大屋顶”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平均每年举办300余场活动,吸引和邀请全世界各地艺术家来此创作、展览、演出、讲座等。去年启用的“大谷仓”,还藏有各类书籍以及诸多文化创意产品。

这几天,不少村民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一年一度的“村晚”。良渚文化村社区党委书记俞铭华介绍,这是良渚文化村自己的新年晚会,从2016年启动至今,见证了许许多多村里的故事与变化,让大家看见社区新的面孔、新的心情、新的潮流。

随着文化势能持续激荡,一个个乡村蓬勃发展,乡村振兴多点开花。

瓶窑镇窑北村依托良渚遗址农文旅带动效应,打造了一条“桃源路”骑行游线,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径山镇漕桥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各种孝老、敬老活动,引导村民践行优良家风家教;黄湖镇青山村以自然保护、生态旅游度假和文创传统手工艺为支柱,让春风起于青山之间而拂向大溪两岸……

前不久,杭州市公布第三批共富村、共富带、共富联合体名单,瓶窑镇窑北村、径山镇漕桥村、黄湖镇青山村、仁和街道普宁村,以及良渚街道乡创共富带、径山镇乡村新社区共富体等,悉数上榜。

2.jpg

良渚街道良渚文化村

抱团发展

如何培育出更多的共富村、共富带和共富联合体?

余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抱团发展促共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法论。通过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带动全域大发展,让良渚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余杭人民。

所谓“抱团”,有两层含义——

一是村民抱团。良渚文化大走廊将多措并举,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以做大“蛋糕”并分好“蛋糕”。

深化强村富民集成改革。以市场化改革引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好强村公司、片区组团、职业经理人等模式机制,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推动家门口的创业就业。积极盘活利用闲置及低效村集体资产和闲置农房,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庭院经济、集市经济、夜经济等美丽经济新业态,鼓励引导当地村民参与餐饮、民宿、宣传讲解等经营服务。

二是村社抱团。片区组团是各村社开展乡村经营,打通“两山”理念转化路径的热门选择。

比如,以良渚文化为轴线,新港、港南、南山、窑北等8个村庄紧密合作,依托良渚古城遗址、苕溪沿线的自然山水、生态底色、人文底蕴和农业产业等资源优势,结合沿线村庄、景点、展馆等场所,共同打造一条集农耕文化体验、生态农业观光、运动休闲、文创产业于一体的未来乡村共富引领带。

眼下,余杭正在研究出台文保区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相关政策,探索土地房产置换等在城市开发边界内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优化调整农户外迁补偿标准,进一步提升遗址区村社造血活血能力、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通过不断放大文化赋能效应,良渚文化大走廊以点上精彩文化带动区域文旅、文创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梦想,日益照进现实。

3.png

良渚博物院

普惠共享

共同富裕的衡量标准,不仅是收入,还有居民的幸福感。

作为余杭西部一个普通村落,百丈镇溪口村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游客却络绎不绝。有村民自豪地称,自家村子是艺术乡建的顶流,传梭博物馆、农历博物馆等,在国内是独一份的存在。

可喜的是,这种精神生活的富裕,将惠及良渚文化大走廊的更多个体。

根据相关规划,余杭正在以更大的支持力度,统筹良渚文化大走廊范围文化资源保护、研究、传承、展示和利用,打造“文化人才集聚地、文化产业兴盛地、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传播传承地”。

翻开今年余杭区委全会报告,其中明确提到,要加快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突出遗产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加快良渚文化国际交流中心、良渚港综合保护等首期“十大项目”建设,打造更多可亲可近、可观可感的余杭特色文化IP。

良渚文化大走廊首期“十大项目”中,单独列出一项“良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程”——坚持以文赋兴,结合纵深推进“千万工程”,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助推乡村振兴再发力。

刚发布的2024年余杭区政府工作报告,也展示了余杭在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布局落子: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仁和段)规划建设,开工文化艺术岛二三期项目,深化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理顺径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体制机制,推进径山茶文化公园等项目,办好中国茶圣节等活动,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

利好消息不止于此。

根据相关规划,良渚文化大走廊将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文体、旅游等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全域推动城乡风貌样板区、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建设,夯实共富基本单元。

高质量发展,交通先行。目前,径山第二快速通道工程全力推进中。待项目建成后,径山镇到杭州未来科技城的通行距离将从20公里缩短到12公里,平均通行时间缩短到15分钟内。

未来,良渚文化大走廊还将拉开框架,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快达+中联+慢游”综合交通网络,实现大走廊内外的高效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