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663/2024-27615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4-12-16 | |
发布单位: |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上提出的《关于推进多类型遗产协同保护发展工作机制建设的建议》(第105号),我局已收悉。收到该建议后,我局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人员会同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进行商议和研究。现将有关意见反馈如下:
一、关于建立多类型遗产协同保护制度
杭州市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杭州市坚持“以人为本、应保尽保”原则,积极开展多类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探索,不断推动保护利用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出台,为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评估,保障国际公约、上位法落地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于2023年5月1日施行,逐步建立健全涵盖历史建筑认定、规划、搬迁、修缮、利用等内容的政策体系。《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若干规定》修订已列入今年立法计划。2023年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高水平“非遗强市”打造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范例的实施意见》,全市13个区、县(市)也相继出台20多项非遗地方性法规,推动了非遗保护工作制度化、法治化水平持续提升。关于您建议的“制订地方性遗产保护法规”,我们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等工作进程和有关规定内容,推进地方性遗产保护立法的相关研究。
结合机构改革和行政区划调整,杭州已明确市、区(县)两级文物、历史建筑、非遗等主管部门,明确教育、科技、规划资源、住建、水利、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职责分工,并成立市、区(县、市)两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下阶段,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聘政府雇员等形式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引进高层次的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人才,或者输送专业人才外出学习,积极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课题研究和论坛。
根据国际公约和上位法,杭州已基本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定期监测评估机制,启动可持续发展研究,但在遗产保护激励方面仍有较大的政策空间。您关于“对遗产地生态价值进行评估,建立相应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为保护遗产地生态环境提供了一些思路。下阶段,我局将结合您的建议,与各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相关政策研究。
二、关于加强多类型遗产价值评估
今年以来,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工作部署,杭州市政府发布了专门通知,在全市启动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全面调查摸清杭州历史文化资源家底。对于新发现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根据《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认定标准、申报流程,及时推荐文物、历史建筑等保护名录,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对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由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行业标准规范或政策规定等组织认定。
在文化遗产认定方面,我市已结合文物、历史建筑、非遗等各类对象的保护,积极调查、推荐、申报各级保护名录。截至目前,杭州拥有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杭州段)、良渚古城遗址三处世界文化遗产,5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00多处,历史建筑1600多处,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00多项。
在文化遗产科普宣传方面,我市积极打造文博宣传活动品牌,连续举办“让文物活起来”“家在钱塘”“红色印记”“宋韵迹忆”“亚运风采文博添彩”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让文物活起来”获国家文物局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奖,“红色印记”被国家文物局作为优秀范例向全国推广。每年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大运河遗产保护宣传周、“西湖日”、“良渚日”等活动,影响力日益提升。每年在全市各大博物馆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宣传大运河、西湖、良渚等世界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特色。支持基层利用乡土建筑筹办乡村(社区)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
三、关于多类型遗产活化利用
近年来,杭州立足文脉传承与现代经济价值提升,坚持“多元活化,合理利用”,成功探索出功能延续、商业开发、创新创意、文化展示等4类历史建筑“活化新生”模式,走出一条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新路子。先后推出杭丝联历史建筑(创意产业园)、南山路206号(咖啡馆)、大慈山别墅建筑群(精品酒店)等50余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形成南山路、北山路、中山路等多条历史建筑活化利用集中线。同时,建设各级非遗工坊231家。举办“非遗购物节”,助力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最后一公里”;推出非遗精品旅游线路10条,让非遗走进民众日常生活体验。
运用全景导览、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全面构建由建筑二维码、微信公众号、数字信息管理平台等构成的“多位一体”历史建筑“云展示”和全民互动数字化平台。多维度挖掘历史建筑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出“足不出户逛杭州”“走进历史建筑时光里”“非遗购物节”等系列活动,创新市民与遗产之间的链接途径,提升历史文化感知度。下阶段,我们将结合您的建议,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遗产地的专业工作站机制,加强各类遗产保护利用的科技投入与扶持力度。
十分感谢您对多类型遗产协同保护发展工作机制建设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给予关注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