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廷成: 做历史文脉的守望者
时间:2024-10-28 10:18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在兰廷成分享的工作照中,早年的他总和一座座古桥在一起——在桥洞中努力伸直身体,清洗、拓印石刻;或者划着废弃的小船,到河中心查看桥身的题刻。正如桥梁沟通两岸,文物保护者沟通历史与现在,此后近二十年,兰廷成陪伴古桥古宅走过经年烟火,守望一方历史文脉。

“这张桥洞里的照片,是我2007年参加广济桥保护修缮工作时拍的。”这是兰廷成大学毕业、踏上文物保护道路的第二年。这一年,作为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座七孔石拱桥、塘栖古镇标志性建筑的广济桥迎来了500多年来第一次桥面大修。为了方便工作,兰廷成把家搬到了开窗就能看到修缮现场的地方。从方案编制、现场勘察,到工程实施、竣工验收,他参与了修缮工作的全过程。

回想起照片里的工作场景,兰廷成记忆犹新:“为了拓印桥顶龙门石的题刻,桥洞里临时搭了支架,我们钻到桥洞里,发现广济桥龙门石的题刻在头顶正上方,无论是清洗还是拓印,都是高难度动作。我和同事就踩着摇摇晃晃的架子,一次次把工具高举过头顶,反复拓印上面的题刻。”

在盛夏的桥洞里,兰廷成与同事重复了一千多次高举双手的拓印动作,汗水浸湿了衣衫,终于成功拓印出了清晰完整的“双龙戏珠”“鲤鱼跃龙门”等龙门石和桥身题刻。“那是广济桥有历史记载以来的首次拓印。”兰廷成很骄傲。

此后,兰廷成又主持了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芳桥在内的数十项文物保护修缮整治工程。在他的努力下,一座座古桥、古宅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辛苦,时常有点危险,似乎是文保工作者的常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他投身余杭区野外调查工作,丈量了全区每一寸土地,几乎走遍全区300余个行政村,实地勘察古墓葬、石刻等文物遗址。“古墓葬和石刻通常位于山林深处,为了观察记录它们,手臂和腿上划出血痕是常有的事。”在他的努力下,余杭区千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登录在册,为当地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了充分依据。

2021年,临平区设立。兰廷成担任临平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参与了多项文物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的编制工作,推动文物修缮、乡村博物馆建设等工作稳步前行。同时,他还积极参与考古前置工作联动,为土地出让、项目建设等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在他的努力下,临平区文物保护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大批重要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并真正“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