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余杭区应急管理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推动完善防震减灾救灾社会治理体系,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探索新时期高质量科普供给,为纵深推进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提供坚实安全保障。截至目前,全区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已全面完成,成功创建规范化避灾安置场所138处,国家级减灾示范社区12个,省级减灾示范社区13个,获评2023年度浙江省县级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
一是震情防范系统严密,力争“地下清楚”。优化防震减灾机制。更新区减灾委、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成员单位以“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为引领,落实防震减灾权责清单,履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管理责任。区镇村三级灾害信息员AB岗全面覆盖,落实灾后2小时内统计上报及24小时零报告制度。夯实地震监测基础。每年度落实区本级财政补助,委托瓶窑中学对地震监测台站进行专项运维,定期核验监测设备、通信网络运行情况,消除周边干扰因素及安全隐患。强化非天然地震的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建立爆破作业信息通报机制,逐一对接民安、民爆企业做好爆破作业备案。普查地震灾害风险。2023年10月,全面完成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全区地震灾害风险底数,数据成果通过国家质检,符合普查规范要求。
二是灾害应对规范有序,力争“地上安全”。严要求督查建筑抗震质量。推进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检查,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原则,组织住建、交通等部门对2022年11月以来已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大建设工程、已通过施工图设计审查的一般工程开展抗震设防落实情况专项抽查。2023年,共抽查项目10个,均符合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全流程理顺地震应急处置。制定《杭州市余杭区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地震各响应等级下组织指挥体系、职责分工及处置程序,指导减灾办成员单位及镇街编制本级本部门地震应急预案14份。举行2023年度自然灾害综合应急救援演练,通过模拟良渚街道发生里氏5.4级地震,及其引发的山体塌方、房屋倒塌等一系列次生、衍生灾害磨合应急指挥体系及救援机制,提升地震灾害事故联动响应能力规范化建设避灾安置场所。每年度制定新增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任务清单,从建设要求、功能设置、设施配置等7方面明确验收标准,并制定安置点“一点一案”运行管理制度,明确日常运维、启用、安置运行等流程及要求。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避灾安置场所154处,其中区级3处、镇街级12处,村社级139处,总体规范化建设率达89.6%,可容纳受灾群众5.48万人。
三是文化供给提质扩面,力争“公众明白”。踩准节点,上线爆款活动。承办全省第34个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创新编排《应急知识科普》《应急人说》等节目,以有奖竞答的形式将学生答题与应急队员逃生演示趣味结合,得到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在“看余杭”APP上线防震减灾答题抽奖,引导全民参与,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辐射用户5万余人。交互体验,点亮避灾技能。高效利用瓶窑中学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以声光电及机械防震等技术模拟6至8级地震发生时的纵波、横波及房屋晃动,将地震灾难体验、现场教学等融为一体;依托全区12个应急体验馆,采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仿真系统,实现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多点开花”,累计组织体验活动13场,覆盖400余人。协同宣传,科普入心入脑。发挥社会力量活力,邀请公羊救援队及搜救犬走入百丈镇中心小学,通过搜救犬互动表演、地震搜救经历讲解等创新方式让防震减灾知识科普更加鲜活有趣。联合区教育局、区科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六进”活动,指导禹航实验中学、中泰中学等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主题漫画及宣讲活动9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