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临建高速公路通车,杭州市人大代表、临安奥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詹有耕开车专门去“体验”了一下。
“这条路我和几位人大代表也呼吁了很多年,总算建起来了。这些年,临安一直在喊‘中部崛起’,这条路修好了,中部崛起、全域振兴,就有了很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保障。”詹有耕说。
建设16省道(桐千线)“升级版”(临建高速)是詹有耕身为人大代表40多年来提交的数十件交通类议案建议中的一项。
国家的治理、地方的发展要靠人民当家作主,而人民的意愿通过人大代表的履职来实现。詹有耕以40多年的勤勉履职,交出了人民代表不负重托、无愧时代的亮眼答卷,生动诠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政治内涵。
1980年,30岁的乡镇企业家詹有耕首次当选为临安县第七届人大代表,一直到现在,多数年份身兼区、市两级人大代表,中间还当了三届杭州市党代表。在当代表的40多年时间里面,詹有耕除了兢兢业业推动企业稳步发展,始终情系民生、务实勤勉为民代言履职。40多年间,詹有耕共提交议案建议130多件,交通、治水、公共资源均等化以及中小微企业发展是他关注最多的领域。
每次发言是言出有据、言出有责,发言稿背后的用心都会忠实呈现在扩音器里,体现在议案的质量和可行性里。詹有耕的体会是:代表好当,但要当一名当之无愧的代表不易,需要奉献精神,有时甚至还是个苦差使。
都说“要致富,先修路”。作为多年扎根乡镇办企创业的草根企业家,詹有耕对交通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性感受尤为切身。从早年呼吁建设杭徽高速公路、改造提升16省道(桐千线),到呼吁推进文一路西延、杭临地铁等融杭交通建设,40多年间,他的有关交通建设方面的议案和建议共有几十件,可谓是“高频”聚焦。尤其是对桐千线的改造,詹有耕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力。他除了连续十多次在人代会上提议案和建议,还多次走访省市交通部门,致函杭州市交通运输局领导。
桐千线是皖南地区与浙江中西部地区客货往来的交通“热线”,道路规格却一度与交通流量不相匹配,制约着沿线百姓的出行和经济发展。为了精准调查桐千线的交通流量,在智慧交通还不怎么发达的年代,詹有耕接连数月站在公路边,用“最笨的办法”即肉眼观察并记录交通流量。为了扩大样本数据,詹有耕还多次请企业同事到公路边协助充实交通流量数据,为桐千线的提升改造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和第一手资料。
在桐千线改造过程中,詹有耕还经常到一线监督履职,并对取直后的弯道提出了“再利用”的建议。在他的提议下,桐千线沿途十多处废弃弯道实现了再利用——被改造成公路驿站或港湾式停车场,使改造后的桐千线成为全省公路建设样板。
临安境内有两个省级暴雨中心,尤其是中部的天目溪,洪涝灾害多发。分水江水库建成投用之后,库区上游两岸的农田经常受淹,频受涝害之苦,水库和村民间屡发纠纷。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詹有耕多次到一线了解灾情,多次上书议案建议开展天目溪、分水江治理,解决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在他和代表们的多次呼吁奔走下,库区上游修建了防洪堤、倒灌闸门、排涝站等设施,使延宕多年的分水江库区农田涝患基本消除。
詹有耕常说,当代表要“有言、善言、敢言”。
2004年9月9日,浙江省委有关领导来临安接待信访工作时,詹有耕作为群众代表,向省委领导“面对面”提建议,为农村公路建设争取政策支持。
在詹有耕身为人大代表的40多年时间里,他始终关注城乡均衡发展,为弥合城乡发展鸿沟建言献策,先后提交了“提高农村老年人基础养老金标准”“教育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特色乡镇建设规范”等十余个建议,呼吁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
有一次,杭州市委主要领导与党代表面对面交流公共资源共建共享的话题。詹有耕直陈,杭州的共建共享在城市侧做得较好,但乡村这一端还有待提升。像农民养老、农村医疗、教育等问题,都期待均衡化发展。市领导将詹有耕和在座代表们的发言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落实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
随着党委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的落地落实,近年来乡村教育、医疗的硬件设施建设普遍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作为年轻的第十区,临安更是以全面对标省市的视野和格局推动教育、医疗融杭高质量发展。“天目医享”乡村百姓可在“家门口”刷卡看病,“四千万”引进培育优秀教育人才,“择临优学”品牌越来越响。农村老年人基础养老金也逐年提升,由最初的每月60元,提高到了每月数百元。目前,已实现与杭州市区同城同待遇。
尽管已年届古稀,但詹有耕始终不忘身为人大代表的初心和使命。詹有耕始终聚焦聚力的农村教育医疗设施的逐年提升,近些年,他又开始关注乡村教师“外流”的问题,并提交议案连续多年呼吁,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与重视。在詹有耕的奔走呼吁下,现如今,在偏远乡村学校工作的教师,都享有专门的下乡津贴,而且下乡津贴还在逐年提升。今年,詹有耕设想推出“奥星奖教金”,用意正是想尽微薄之力激励、留住多年扎根乡村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
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民生实事项目立项由人民决定、实施由人民监督、结果让人民满意,人民代表詹有耕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