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短时临时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原有梅汛台风防御工作机制、常规状态下的应急机制与此极限情况下施救的现实要求不匹配,群众自救互救能力与此情况下风险交织叠加的现状不匹配,亟需重新建立一套快速高效的应对处置机制。
为此,杭州市创新出台《乡镇、村社短临极端天气灾害防范应对双十条工作举措(试行)》(以下简称“双十条”),有效发挥“乡镇统筹,村自为战,充分授权,一线决策”作用,提高应对极端天气情况下的处突能力。
基层防汛职责更清晰
“红橙预警责任重,党政值守抓要领。叫应叫醒村社区,责任压实不徇情……”在杭州市余杭区溪塔村文化礼堂,快板表演艺术家们正在向该村的干部群众演绎“双十条”顺口溜,抑扬顿挫的快板声,搭配上朗朗上口的宣讲词,将“双十条”以生动鲜活的形式传递到基层干部和民众的心中。
据了解,“双十条”举措坚持“简明、实战、闭环”原则,针对乡镇、村社两个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要求。其中,乡镇层面包括到岗值守、叫应叫醒、风险研判、巡查检查、人员转移、风险管控、应急救援、安置保障、信息报送、宣传引导等10条举措;村社层面包括到岗值守、预警到位、加强巡查、临时管控、先期处置、紧急抢险、人员转移、安置保障、自救互救、信息报告等10条举措。“双十条”对职能职责、处置标准等规定简洁明了、指向精准,操作流程逻辑清晰、工作闭环,确保在险情发生时可操作、真管用。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创新宣贯方法,采取更加丰富多样形式,持续推动‘双十条’宣贯‘活’起来、内容‘沉’下去。”余杭区防指相关负责人说。
让前沿人来指挥战斗
在以往的应急处置实践中,由于基层没有决策权,发生险情时要请示上级才能进行处置,层层请示、层层等待,往往导致错过最佳的抢险救援时间。
对此,“双十条”明确,在短临极端天气灾害应对处置期间,乡镇(街道)、村社可因地制宜、灵活机动自主决策。镇、村主要负责人可根据预警信息,果断决策、果断应对、果断转移。
“实际上,这就是让最前沿、最靠近现场的人来指挥‘战斗’。‘双十条’出台后,基层可以自主决策,不用等指令、不用等安排,发现险情后第一时间就能启动地方应急响应并及时处置。”杭州市防指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让决策权下沉到基层,最大程度简化报告流程,缩短处置时间,实现人员快速有效转移。”
“双十条”出台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前不久,淳安县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姜家镇政府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提前转移富源自然村有地质灾害风险的1户住家的2个村民,后该户屋后发生滑坡地质灾害,成功避免人员伤亡。7月30日,萧山区楼塔镇因连续强降雨导致河道水位暴涨,镇政府及时叫应叫醒村社干部,组织村应急抢险队伍到岗到位开展抢险救援,一小时内成功转移人员208名。
此外,为了让基层在自主决策时敢于放开手脚,“双十条”明确,因主动作为出现一定失误的,参照《关于健全完善容错免责机制促进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实施办法(试行)》给予容错免责或减责。
应急处置更精准高效
“双十条”提出,在强降雨地区附近没有标准避灾点或者当处于情况紧急、来不及撤离时,可将村里的至高点、较坚固的房子建筑等作为临时避灾点使用,这为群众避险转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成为基层防汛的一把金钥匙。
“我们要求乡镇、村社要制定并落实好‘两张清单’,其中一张就是人员临时转移场所清单,也就是说,提前在风险区域内评估确定一些结构安全的房屋建筑,纳入临时转移场所清单,如果遇到极端情况就可以紧急使用。”杭州市防指相关负责人表示。
“由于许多行政村的自然村散落在山沟里,相聚较远,遇到短临极端天气灾害,会有来不及及时疏散到行政村设置的避灾点的现象存在,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评估并确定了非临水临崖、结构坚固的73家民宿、民居作为临时避灾安置点,遇到紧急灾情时,乡民们可以及时就近避险、安全避险。”杭州市富阳区湖源乡防指负责人这样介绍。
据了解,自“双十条”举措出台以来,全市在极端天气情况下,预警叫应28万人次,就近转移安置1.75万余人。
同时,杭州各地结合地区实际,因地制宜细化优化“双十条”措施。拱墅区出台城市内涝防范措施,授权街道可按规定直接联系交警进行路段交通管制;临安区绘制“双十条”图解作战图,将“双十条”细化生成镇级、村级黄、橙、红预警任务清单;余杭、临平创新制作“双十条”应急卡,实现一卡明责、清单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