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401/2023-27292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政办提〔2023〕48号 公开日期: 2023-09-13
发布单位: 市政府办公厅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519号建议的答复
时间:2023-09-13 17:00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林革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放大亚运综合效应,提升杭城国际化水平》(519号)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做强“IP矩阵”,赋能国际传播新动力

城市IP代表着城市的辨识度,体现着城市的国际形象。杭州市将加快整合优质城市IP资源,形成独具本土魅力又有高辨识度的杭城“IP矩阵”,全面展现杭州城市形象。

(一)“古今结合”,不断丰富城市IP矩阵。一是加快推进“三世遗”的现代表达。策划开展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地亚运会吉祥物打卡,在西湖、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良渚古城遗址等地分别设置各具特色、富有创意、互动性强的亚运会吉祥物打卡点。策划出品“三世遗”国际传播系列片《在大运河走出美》《在西湖遇见爱》《在良渚看见光》,向世界讲述亚运之城杭州的历史文化故事。二是精心构建“亚运+世遗+宋韵”IP网络。结合“我们的节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系列活动,围绕迎亚运主题和宋韵文化的有机结合开展策划创意,累计举办线上线下相关文化活动2万余场。邀请外国友人参与“当亚运遇上宋韵”等系列特色文化体验活动。

(二)“原汁原味”,积极推动城市IP转换。一是加强影视转化。做好亚运主题电视剧《泳往直前》、电影《热烈》等作品创作,协调推动杭州城市题材电视剧《梦想城》《富春山居》播出。二是运用“短视频”推广。与中国外文局联合举办第四届“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把“精彩亚运 韵味杭州”设为年度单元,目前已征集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类短视频作品6.5万余部。三是借助音乐“出圈”。协调杭州爱乐乐团创作亚运主题交响乐《亚洲之光——圆梦亚运序曲》并在各大音乐会、音乐节演奏。推进《最美的风景》《我们都一样》《从现在到未来》等亚运歌曲宣传和广泛学唱,将亚运歌曲《一脉生长》列入杭州市“五个一工程”予以表彰宣传推广。四是利用展会凸显。依托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重点展会平台,围绕杭州亚运会元素,设置“全景亚运”线上云游功能体验区等一批前沿技术体验展示项目。

(三)“借船出海”,拓展城市IP传播路径。一是利用官方海外账号发声。发挥“Hangzhoufeel”“杭州亚运会”等官方海外账号的作用,用好杭州英文网、杭州英语广播节目、“看杭州”双语电视等平台,开设“相约杭州@亚运”等20余个亚运国际传播专栏,累计推出2万余条亚运资讯。二是加强外宣媒体协同。以重大国际性活动为契机,依托新华社在印尼发行量最大的全国性日报《罗盘报》、泰国主流媒体《曼谷邮报》等海外重要媒体刊文展示亚运城市风采。三是发挥名人“带货”效应。原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等10多名外交官通过个人海外账号转发杭州亚运相关帖文。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希腊驻上海总领事孔尼舸、中国科学院院士谭蔚泓、女排冠军赵蕊蕊、蛙泳奥运冠军罗雪娟等13位英才成为宣讲杭州的主角,向世界传达杭州的包容度与开放度。

二、借力“亚运东风”,全力打造“国际赛事之城”

每一个世界体育名城的形成,都离不开高端国际赛事的大力推动。亚运会是杭州建设“国际赛事之城”的重要里程碑,因此我市将最大限度释放亚运综合效应,高标准开展前瞻性政策研究和国际国内顶级赛事引育,全面提升城市体育综合实力。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赛事之城谋篇布局。坚持对标一流,学习借鉴伦敦、纽约、巴黎等国际体育名城的先进做法,对标北京、上海、成都等国内领先城市,成立“国际赛事之城”建设工作专班,从赛事体系、赛事 IP 、赛事市场、赛事产业、赛事保障、国际合作六个方面,研究加快推进“国际赛事之城”建设相关政策举措。印发《杭州“亚运记忆”战略计划》,通过亚运遗产报告、亚运年鉴与亚运会志、亚运会档案、亚运会展厅等载体,发挥杭州数字化管理优势,统筹亚运遗产管理,科学规划亚运遗产利用。

(二)放大“亚运效应”,提升体育资源配置能力。一是积极引入国际顶级赛事。聚焦后亚运时代国际赛事引进,研究论证和申办网球WTA500、 FIBA 三人篮球 Quest (杭州站)、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亚洲游泳锦标赛、世界射箭锦标赛、全项亚洲射击锦标赛、环法自行车赛中国系列赛(杭州站)等品牌赛事。积极申请“东亚杯”等国内外足球赛事,全力筹办国际足联俱乐部世界杯赛足球赛事。加快以杭州为中心的大湾区体育城市群建设。二是搭建国际体育资源平台。邀请国际奥委会副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来杭,促成我市与萨马兰奇体育发展基金会建立“推进杭州打造国际赛事之城”战略合作。聘请萨马兰奇、于再清、李玲蔚等国际体育名人为“杭州打造‘国际赛事之城’全球推广大使”,扩大杭州体育“朋友圈”。三是打造国内职业体育高地。加大资金保障,扶持体育赛事与产业发展,支持发展五人足球、三人篮球、围棋、电子竞技等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完善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鼓励女足、电子竞技等有条件的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参与共建国家队,建设国家队训练基地。力争我市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名次、等级和数量均达到全国前沿。同时,培育引进紧缺高端体育人才,鼓励在杭高校设立体育产业、赛事运行等专业。

(三)推进融合发展,营造文体旅消费新环境。一是创新推动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以“三大球”、“三小球”及门球为主的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共计2243片,78.9万平方米,为群众打造了身边的“运动乐园”。二是推出亚运“城市体验”模块。结合亚运元素,推出国际交流游、无障碍线路游、杭州世界遗产游、红色精品游等几十条各具特色的主题线路,呈现国际化人文城市精髓。同时,充分考虑中外市民游客需求,打造美丽乡村国际旅游体验、非遗体验、宋韵杭式生活体验、运动健康体验、文化新空间体验、美食民宿体验等近百个不同类型点位。三是建设数字人民币消费场景。结合全省智慧商圈以及智慧商圈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在湖滨步行街、文三数字生活街区等先行探索“商圈消费+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打造数字人民币试点示范商圈(街区),创新发展具有亚运特色的新零售业态模式。

三、聚焦特色优势,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合作。

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杭州市将努力延伸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的价值链深度和广度,力争在国际产业分工合作体系中实现新突破。

(一)深化机构合作,拓展全球招商新渠道。一是开拓招商信息渠道。重点与戴德梁行、世邦魏理仕、上海美国商会、德国海外商会等全球知名咨询公司,就客商导入、产业主题活动、项目选址推荐、招商培训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招商。举办高端客户闭门峰会,累计接洽85家世界500强和行业头部企业,2022年陆续落地了普华永道数字化中心、罗克韦尔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葛兰素史克浙江公司等有影响力的国际机构20余个。二是开展全球招商季。仅2023年一季度,就组织30个招商团组赴境外开展“杭州·全球招商季”投资促进活动,推介杭州投资环境、产业优势和发展方向。三是探索全球招商合作路径。创新招商方式,与戴德梁行、世邦魏理仕等中介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推项目、共构平台、共谋产业、共建机制,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二)注重双向发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一是深化合作推动企业“走出去”。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华立泰中罗勇工业园累计入驻企业182家,带动中国对泰投资超45亿美元,提供泰国当地就业超4.5万人。杭州海外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在美国硅谷设立钱塘中心,推动三花、中肽生化、中科极光等一批境内企业在钱塘中心落户,同时推动国内企业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实现全球产业资源整合。二是搭建平台带动外资“引进来”。2022年杭州实际利用外资总规模78.12亿美元,全省占比41.1%,总量规模位列全国第五,累计已有134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杭投资项目234个。同时,积极吸引在美研发机构回国实现产业化生产,以钱塘中心为例,累计引荐来自美国的5家企业在杭州落地,4家企业在国内其他地区落地。

(三)立足本土优势,描绘数字自贸新蓝图。一是深化数字贸易平台建设。高质量筹办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加快推进eWTP秘书处实体化运作,推进阿里巴巴eWTP与泰国共建的首个数字自贸区试运营,将eWTP数字经济试点合作经验复制推广到墨西哥。截至2022年底,eWTP海内外布点达到10个,分布在8个国家和地区,下步将完成全球数字贸易物流枢纽(eHub)10个以上节点的全球布局。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数字文化贸易功能区,推进数字文化产业和贸易进行产业和空间布局建设。二是探索数字贸易“杭州标准”。打造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版权保护平台“版钉”。参与制定《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运营管理要求》国家标准,牵头起草《跨境电商零售出口退货监管服务平台接口规范》标准。同时,加快推进已立项国际标准的研制进度,力争2023年ISO/DIS 32110《电子商务交易保障——词汇》 和 ISO/DIS 32111《电子商务交易保障——原则与框架》两项国际标准进入发布程序。三是研究数字贸易“杭州指数”。以构建数字贸易指标体系为核心,开展指数研究和应用推广等工作。一方面,基于动态发展指数模型,呈现自贸建设发展轨迹。另一方面,基于数据收集情况,对各功能区、重点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展现发展特征。

(四)加速“两业融合”,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高地。一是加快建设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引导体系。印发《关于建设全国先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的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规划形式为杭州未来服务业发展指明方向。成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专班,建立项目信息网络,形成市区联动、协同推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招引的良好局面,目前已导入上城区46家企业,25个有效项目信息,6个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项目落地上城区。二是扎实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综合试点。制定《杭州市服务业对外开放综合试点申报方案》,包含98条举措,其中共性举措39条、杭州特色举措59条,重点突出数字经济、金融和文化旅游等行业。申报方案于2022年12月正式获批。今年1月,商务部正式下发《杭州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三是全面冲刺“总部经济一线城市”。今年以来,先后发布“总部经济新政22条”,明确总部企业认定标准,并向总部企业给出“十大政策礼包”,具体包括企业荣誉、财政奖补、用地支持、用房支持、人才支持、企业便利、企业车牌、为企服务、载体平台、产业生态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下步还将加大针对GaWC世界城市名册选取的175家全球服务机构的招引力度,进一步提升杭州城市国际排名。

四、完善服务保障,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吸引力。

今年是实现“一号改革工程”大突破的关键之年,杭州将以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建设为抓手,持续完善国际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打造成为集聚高端要素的“磁场”、企业创新创业的“沃土”、现代治理的“范本”。

(一)坚持人才引领,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一是探索放宽外籍人士来杭工作条件。以全国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为契机,按照《杭州市外籍“高精尖”人才认定标准(试行)》和《杭州市外籍“急需紧缺”人才岗位目录(试行)》,进一步扩充外国高端人才(A类)和外国专业人才(B类)的认定范围。二是实施落地签证30天政策。目前我省已有外国人口岸签证政策,杭州口岸萧山国际机场设有口岸签证处,由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为符合条件的无签证入境的外籍人士签发30天落地签证。三是加快“浙里移民服务”综合集成改革。通过优化海外人才长期居留、永久居留政策便利,实施更大范围海外顶尖人才国籍政策适用,做好海外人才申请永久居留、入籍复籍安全保密保护工作,为外籍人才来杭提供高质量、国际化便利服务。启用运作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签证机构,为外籍人才就近办理签证证件提供便利。组织开展移民融入活动,推出“移动式”移民事务服务站。鼓励和引导现有各领域龙头骨干总部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做优做强、扎根杭州。

(二)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国际化城市功能品质。一是加大国际化教育资源投入。截至目前,我市共有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8所,可提供IB、AP、A-level等境外课程,便于来杭外籍学生无缝衔接境外课程体系。8所学校最大招生规模约5500人,当前共有在校学生2600余人,可较好满足未来几年我市外籍人才子女就学需求。二是强化国际化医疗资源配置。我市省、市级医院单独设置了国际化医疗服务专区,在功能上实现了检查治疗结算一条龙。截至2022年底,共有15家省、市级医院通过国际化医院创建评审,被授予“国际化医院”称号,同时以保障亚运会为契机大力推进国际化医院建设。三是持续推进国际化社区建设工作。从社区基础设施、标识标牌、导引资料、工作规范、活动设计等多方面提升社区国际化功能,累计建成国际化社区70个。

(三)加强规则建设,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一是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对标对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持续提升“市场准入”便利化,巩固企业开办分钟制等成果,进一步便利外资市场主体准入。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拓展“一照多址”“一证多址”应用,全面推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推进电子证照互通共享。统一规范企业登记审查标准,深化股权转让、跨区迁移、准入准营等“一件事”集成改革。健全完善市场主体除名和失信主体信用修复制度,优化市场主体出清服务。协同做好总部经济、重点招引企业精准服务,进一步“保存量”“扩增量”。二是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锚定赛事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新高地目标,加强对第19届亚运会、第4届亚残运会等重大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行政执法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国际知识产权预警和防范等机制,开展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促进知识产权与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一批对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支撑作用的高价值专利。加强“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分领域制定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和标准。三是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提出国际标准提案和成立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议,争取主导制定更多国际标准、承担更多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秘书处工作,更好发挥国际标准化基地作用。

(四)营造人文环境,提升国际化城市文明水平。一是提升市民文明意识。持续推进“浙江有礼·最美杭州”市域文明新实践,深入实施“迎亚运 创典范 城乡文明大提升”文明倡导专项行动。推进“公筷公勺、光盘光瓶”文明好习惯养成公益宣传,开展“扮靓家园”公益文明行动、窗口行业文明礼仪暨文明服务技能展示、“最美窗口”和“最美办事员”选树、赛会志愿服务培训和宣传。二是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依托“杭州文明帮帮码”平台上线“亚运志愿服务在线”专区,建成“杭州市志愿服务在线”综合一体化数智驾驶舱,以数字化手段拓展亚运志愿服务参与面,截至目前,亚运城市志愿者意向报名人数近142万。打造亚运公益体系,“杭州亚运益起来”线上公益阵地累计参与人次达4302万,收集“亚运梦想”超20万个。

五、坚持同频共振,加速发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是杭州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抓手,我市将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长三角南翼强劲增长极,进一步彰显杭州担当、贡献杭州力量。

(一)把握发展机遇,推进一体化发展。一是提升杭州都市圈合作创新水平。做强做优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的科创走廊体系,联动推进G60(浙江段)、宁波甬江、温州环大罗山、绍兴、浙中、台州湾等各具特色的科创走廊建设。二是共建统一市场体系。打造全国首个城市信用分互认互通平台,信用分互认城市累计达13个。上线长三角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跨区域网络市场协同监管网覆盖全国20余个省市,长三角线上“全网通办”、线下“异地可办”事项扩展至104项。三是共推区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共建的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引进孵化中科系企业18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杭州分所累计孵化高精尖项目18个,沪杭创新中心累计入驻企业10家,合杭梦想小镇累计入驻企业32家。四是推动人才资源流动共享。成立“沪杭人才之家”,浙江人才大厦服务全省入驻企业81家,“长三角人才云市场”覆盖长三角26个节点城市,服务企业近20万家。

(二)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互联互通。一是共享公共服务便利。深化与上海新华医院、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高级代谢病中心,累计与上海开展医疗合作6个,科研项目合作7项,合建联合诊疗中心1个。社保卡“一卡通”实现公交、社保、酒店入住、医保结算、景点博物馆入园(入馆)等多个服务事项跨地区通用,长三角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面实现在线自助备案。二是持续唱响杭甬“双城计”。加强多层面共商互动,落实四级工作机制,杭州市党政代表团赴宁波考察并召开“双城记”联席会议,谋划重大合作。三是深化关键产业链共建。共同参与集成电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产业链“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活动,积极参加宁波世界数字经济大会。四是加强基础设施联通和口岸合作。加快推进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共同推进宁杭高铁二通道前期和杭绍甬高速杭绍段等项目建设。切实提升杭甬多式联运物流通道能级,萧山白鹿塘站至宁波舟山港的“海铁联运”班列上半年运量同比增长超过70%,萧山白鹿塘无水港建设实质性启动。

(三)坚持高水平开放,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一是加强与国际城市的交流合作。利用世界旅游联盟总部正式落户杭州湘湖的机遇,扩大杭州城市影响力,开展世界旅游联盟“杭州之夜”推广活动。积极参与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台湾南投灯会等活动。二是提升杭州都市圈文旅产业品质。一方面,打造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宣传推介以杭黄世界级旅游产品和线路,联手打造“名城、名湖、名江、名山、名村”的世界级黄金旅游金名片。另一方面,加快打造“三江两岸”黄金旅游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标志性工程。

下一步,我市还将紧扣“放大亚运综合效应,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主线,以打造国际赛会之城为重点,加快实施提升国际赛会能级、提升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功能、提升城市国际魅力、提升国际化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城市国际传播效能等六大国际化专项行动,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不断增强城市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感谢您对杭州市城市国际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