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698/2023-27255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3-08-01
发布单位: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 主题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232号提案的复函
时间:2023-08-01 18:57      来源: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      浏览次数:

章杰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在丘陵山地发展再生稻产业的建议》(232号)已收悉。经研究,现复函如下: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您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从丘陵山地发展再生稻的小切口入手,为杭州发展粮食生产提供了高站位的建议,特别是提出“合理制定扶持政策”“良种良机配合”“建立生产技术体系”“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等四个中肯合理的工作建议,对我们统筹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全市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总面积139.56万亩,比2021年增加2.48万亩,同比增长1.8%,超出考核目标(137.8万亩)1.76万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5.91万亩,增长38.2%;早稻播种面积4.92万亩,增长47.3%;晚稻播种面积62.74万亩,增长7.2%;大豆播种面积18.35万亩,增长1.0%,超出考核目标(18.16万亩)0.19万亩;油菜播种面积36.3万亩,增长1.4%,超出考核目标(35.79万亩)0.51万亩。全市粮食总产量10.60亿斤,与2021年基本持平,与全省趋势一致,超出考核目标(10.58亿斤)0.02亿斤。其中:小麦产量1.38亿斤,增长32.7%;早稻产量0.41亿斤,增长41.4%;晚稻产量6.37亿斤,增长6.7%;大豆产量0.70亿斤,增长1.4%,超出考核目标(0.69亿斤)0.01亿斤;油菜产量6.13万吨,增长5.9%,完成考核目标。

2023年粮油生产形势较好,预计将取得“开门红”。预计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超140万亩,油菜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超42.5万亩,均超考核目标任务。其中:小麦种植32.3万亩,增长24.7%,油菜籽种植38.1万亩,增长5.0%,早稻种植面积5.1万亩,增长4.1%,为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打下基础。截至5月25日,各地及时调度收割烘干机械设备,抢晴抢时收割烘干小麦和油菜,收获进度正常,分别为24%和55%。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综合施策,形成粮食生产合力

1.优化粮食扶持政策。优化市级粮食稳产保供扶持政策体系,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种粮补贴和水稻高产创建等方面。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性和导向性,强化“谁种粮谁受益,谁多种粮谁多得”导向。一是增加市级扶持力度。2023年杭州市本级财政安排种粮直补资金4100万元,比上年增加500万元。二是扩大补贴范围。2022年开始,市级首次对种植大豆、玉米、马铃薯等旱杂粮5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大户给予120元/亩的财政补贴。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耕地地力补贴、种粮一次性补贴和省级规模种粮动态补贴政策,及时将补贴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对冲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过快涨价引起的种粮成本上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2.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近年来,我市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在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积极发展以农户为主体、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业,以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为方向,通过规范经营管理、开展示范创建、强化支持服务等途径,促进家庭农场规范提升,使之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市县都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对各级示范性家庭农场拨付扶持资金。持续加大指导服务培训力度,引导经营主体不断完善章程制度、健全组织机构、规范财务管理、合理分配收益、加强登记管理,探索家庭农场简易注销便民措施,经营主体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截至2022年底,累计培育家庭农场4674家,其中县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577家。

3.完善粮食生产政策性保险。2022年开始,我市以民生实事项目实施为契机,深入推进政策性水稻保险增品扩面,在省共保体基础上,开展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市级财政追加保额200-400元/亩,合计水稻保额达到1400-1800元/亩,并实施市级政策性特色农业主体综合保险,对于粮食生产主体给予倾斜。2022年,全市累计参保水稻种植保险17842户、60.9万亩,提供保额6亿元。其中参保完全成本补充保险16607户、58万亩,提高保额2.19亿元,参保市级水稻综合险3562户、46.05万亩,提高保额1.72亿元,合计提供保额9.91亿元,切实提高水稻种植风险保障水平,全年受理受灾农业主体3527户,理赔金额6297.88万元,为减少农业主体损失尽快恢复生产起到托底作用。

(二)强化良田姓“粮”,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1.着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广余杭永安稻香小镇、临安太阳数字农田、桐庐梅蓉美丽田园等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具有杭州特色的“(粮食)高产高效样板区、融合发展引领区、数字农田先行区、共同富裕实践区”四区合一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模式,到2023年底累计创建市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0个左右,省级绿色农田7个。

2.积极稳妥推进整治。在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过程中,坚持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搞简单化、一刀切,注重各方的合理诉求,精准把握清理腾退与调整补划、整治与耕地功能恢复、粮食生产与特色优势产业保护等三个方面关系,稳妥有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和抛荒耕地复耕复种。各地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强化资金保障,对于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区块或拟划入粮食生产功能区的“非粮化”区块,清理腾退后种植粮食的,按实际面积给予3000-50000元/亩财政投入,重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并优化补贴方式,到2022年底全市共整治优化完成35.57万亩。

3.提升土地综合产能。从冬修农田水利的有利时机开始,加快推进实施3万亩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提升改造项目和4万亩市级农地提标改造项目,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宜机化改造。开展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行动,扩大绿肥种植、推行秸秆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实现用地养地良性循环。争取财政投入,科学布局好区域性粮食生产服务中心,推进育秧、烘干、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作制度创新,在确保种植一季粮食作物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广轮作、套种、种养结合等模式,提升综合效益。

(三)实施“双强”行动,引领粮食增产增效

1.推广绿色和“双减”技术。一是强化技术服务。2022年建成省级水稻虫情自动测报站20个,市级重点农作物病虫监测点50个。全市及时发布病虫情报126期,通过“数字植保”平台短信精准推送至全市植保服务组织和种植大户。二是开展测土配方。2022年全市完成取土测土3378个,完成率109.0%,实现主要农作物取土测土全覆盖;结合当地土壤肥力特性、配方肥应用和销售情况及试验示范结果,市县两级均发布主要农作物主推配方,推进肥料生产企业按方生产。三是加强宣传培训。结合农时季节,开展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的技术、政策宣传培训,加强病虫识别、安全用药、绿色防控和植保器械操作等技能培训,加强农药肥料减量技术指导服务,2022年累计开展肥药培训92期、5384人次。四是强化资金保障。2022年全市共落实农作物统防统治等农药减量资金5449.43万元和配方肥推广补助资金2497.43万元,有力保障了全市农药肥料双减工作。

2.持续推进机械强农。全市深入开展“机器换人”工程,印发了《关于杭州市深化机械强农行动高质量推进农业“机器换人”的实施方案》(杭农办〔2021〕67号),对今后5年“一县三基地”建设进行规划布局。2022年成功创建省级特色产业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2个、农机服务中心19个、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30个、农机创新试验基地3个,较好地促进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提质扩面,全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0%、水稻机插面积达34万亩以上。

3.强化农技服务。一是结合“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组建全市100余个专项服务组和专业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精准指导服务。二是加快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推介发布粮食主导品种36个,其中水稻18个、玉米8个、大豆6个、小麦6个,推介发布粮食主推技术18项,其中水稻9项、旱粮6项。建立水稻“两高两壮”百亩示范方158个,面积3.77万亩。积极推广两壮两高栽培技术和水稻叠盘出苗技术,9个涉农区县市均有较大面积推广,合计推广面积达到58.3万亩,目前全市主要粮食作物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6%。三是实行领导包片促生产。指导督促粮食生产工作制度,千亩以上大户落实一对一省市农技专家服务,加大粮食稳产工作力度。四是创建市级示范区。2023年全市开展创建18个市级粮油高产高效示范区,提高补贴标准,从8万元/个提高到10万元/个,扩大覆盖面,示范品种扩大至鲜食大豆、小麦、油菜等旱粮作物。

三、下步工作打算

我局将根据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吸收采纳您的意见建议,从优化政策扶持、良种良机配套、技术体系支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推进丘陵山地发展再生稻工作,切实提高全市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一)统筹推进再生稻全市布局

一是加强生产布局。再生稻可种一茬收两回,即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茬上存活的休眠芽,采用一定的栽培管理措施,使之萌发为再生蘖,进而再收获一季水稻的种植模式,能缓解双抢期间时间、劳力、农机等紧张的压力,促进粮食面积稳定,同时比双季稻减少1季种子、1次翻耕、1次种植,相对农药肥料及农业燃油消耗也减少,减轻农业面源污染。通过产业规划和宣传发动,引导我市淳安等丘陵山区因地制宜发展。二是优化扶持政策。种植再生稻可享受一季规模水稻种植的全部补贴,对于第二季仍可享受一定的规模种植补贴,如淳安对于第二季给予60%的规模种植补贴,即淳安种植单季稻规模补贴为500元/亩,再生稻收获两回共可补贴800元/亩。鼓励开展社会化服务,对开展社会化服务,统一播种、收获等农事活动的再生稻同样予以财政补贴。结合省市县三级高产示范方建设,打造一批再生稻示范推广样板,总结高效生产技术经验,让农户就近可看可学。

(二)大力推进再生稻良种良机配套

一是加强优良品种推广。品种主要引进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甬优4149”等再生能力强、低位芽比例高,穗型大、产量高,抽穗整齐、成熟度一致的品种。二是加强适合山区丘陵地带的农机推广。抓住我省被国家列为高质量打造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和创建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省的有利契机,支持丘陵山区25马力小型智能拖拉机等突破性产品研发、熟化,创新“基地+专家团队+技术模式”的农机化推广机制,提高我市再生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水平。

(三)着重建立再生稻生产技术体系

制定推广适合我市丘陵山地再生稻的技术指南,并不断总结完善。①播种时间:在3月8-12日播种,采用流水线育秧、叠盘出苗技术,秧盘排田种后采用小拱棚覆盖,湿润管理育壮秧。②种植时间:4月中旬移栽,采用机插侧深放肥技术,合理密植,亩插1.3-1.5万丛。③肥水管理:头季稻的肥料插秧前大田翻耕时水稻专用肥作基肥30公斤翻耕入土中,插秧一周后施追肥尿素5公斤/亩、氯化钾7公斤/亩,插秧20天施追肥水稻专用肥10公斤/亩。采用间歇性湿润灌溉,以气促根,达到强根、多蘖、茎粗、芽壮的效果。再生稻二稻一般在头季稻收割前7-10天施用促芽肥,亩用量为尿素20kg;头季稻收割后立即复水,头季稻收获后5天内施好发芽肥。④病虫防治:苗期注意防治稻蓟马、叶蝉、灰稻虱、四(2)卷叶螟、二化螟及条纹叶枯病等病虫;水稻分蘖末期至园杆拨节期防治卷叶螟、稻飞虱、水稻纹枯病;水稻破口前7天至乳熟期防治六(4)代卷叶螟、六(4)稻飞虱、三代二化螟及纹枯病。再生季重点防治纹枯病、卷叶螟、稻飞虱等。⑤成熟收割:采用“双季双机”机械化生产模式,头季稻在8月中旬收割,稻桩留茬高度约35cmd左右,再生季在11月中下旬收割。

(四)加强丘陵山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一是加快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永久基本农田为主要实施区域,新建省级高标准农田3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含粮食生产功能区)3万亩,新创建绿色农田4个;实施市级高标准农田(含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4万亩、创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5个以上。加快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实现“小田”变“大田”,提高再生稻种植的机械化水平,实现水稻生产节本增效。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地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地力提升,科学布局好区域性生产服务中心,推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同时,淳安县要利用好农田水利建设15.69亿元的专项债,通过实施灌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系列工程,不断改善淳安农田基础设施,推动形成田块平整、土壤肥沃、排灌方便、道路通畅、生态良好的山区高标准现代化农田示范样板。二是建立持续管护和定期督查机制。强化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着力开展粮功区整治优化“回头看”工作,开展“四不两直”方式检查,加强对已恢复粮功区种植利用监管,确保粮功区种足种好粮食。推进数字化农田设施和管理系统建设,依托“浙农田”数字应用管理平台和农田基础数据库,进一步完善“杭农田”应用场景,实现一键查询、一图监管,抓好粮功区管护利用。会同市规资局开展“田长制”建设,将耕地保护任务逐级落实到责任网格、责任地块和责任人,为保障全市粮食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市粮食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也欢迎对我们的工作继续给予关注和监督。

联系人:王国海,联系电话:85259412。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

2023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