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807/2023-27401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3-07-21
发布单位: 市生态环境局 主题分类: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思路举措
时间:2023-07-21 18:24      来源:杭州市生态环境局      浏览次数:

一、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杭州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功能区达标率为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交接断面考核结果为优秀;杭州市环境空气优良率83.3%,市区PM2.5平均浓度29.6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浓度51.7微克/立方米,臭氧浓度170微克/立方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5%以上。

(一)美丽杭州建设迈上新台阶。强化统筹协调,印发《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指标体系》,建立生态文明报告制度,优化美丽杭州建设考核设置,在市综合考核中单独列项并提高分值,编制新一轮《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化示范创建,指导各地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萧山区命名为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桐庐县命名为第六批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上城区命名为第六批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示范区6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个,省级示范区12个。创新宣传教育,举办“6∙5”世界环境日活动,新华网等16家平台直播,线上线下观看关注超千万人次;拍摄美丽杭州专题片,在全市6000多辆       公交、11条地铁线路和162块户外大屏滚动播放;开发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绿优游”应用场景,得到厅主要领导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打造特色品牌,协同推进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抓好《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条例》落实,牵头推进2022年度41项保护清单,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4个方案,强化新安江—千岛湖联防共治,千岛湖水质状况总体为优。

(二)污染防治攻坚取得新进展。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快推进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VOCS深度治理和车辆清洁化,开展大气污染集中攻坚行动,制定应急管控双“20条措施”,我市夏季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经验在全国会议作了介绍,《“迎亚运•促转型”大气整治攻坚方案》全省转发。打好碧水保卫战,“污水零直排”建设进度全省领先;完成17个省控断面走航分析和128公里河流治理,建成河湖生态缓冲带37.85公里,钱塘江河长积分全省第三。打好净土保卫战,在全国率先开展污染地块“水土共治”试点,杭钢半山基地已完成首个地块治理,可整体缩短修复时间2年,助力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好清废攻坚战,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全国试点,建成“无废细胞”1450个,率先实现危废“趋零”填埋,“无废指数”居全省第一。

(三)服务稳进提质推出新举措。全力服务重大项目,建立环评管理台账,落实“一对一”服务制度,对符合要求的即报、即受理、即转评估,专程赴生态环境部协调推进地铁四期规划环评报批,主动上门做好城西南排工程、“三江两岸”水上黄金旅游线开发等重大项目服务保障。加强环境要素保障,突出重大项目及民生工程,保障各类项目排污权指标;优化排污权抵质押贷款服务,助力企业质押信贷1.4亿元。在全国率先开展固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污许可+总量减排”联动管理改革试点,实现环境质量与排污许可联动、政府项目招引与可替代总量指标挂钩、企业减排与排污权交易衔接。持续优化监管执法,实施正面清单制度,健全“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机制,对90个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涉及金额610余万元;加强环评中介服务监管,在全省率先实施动态赋码、分类管理,得到生态环境部肯定。严格“两高”项目环境准入。助力疫情精准防控,率先制定涉疫垃圾、废水环境监管规范被全省推广,涉疫垃圾、涉疫废水处置实现“两个百分之百”。加大生态环保投入,组织新一轮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研究论证,开展环保产业发展研究,助力打造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四)问题排查整治取得新成效。扎实推进督察整改,建立现场督导、督办约谈等5项机制,开发“督察在线”应用场景,第二轮中央督察14项问题完成10项、立行立改4项,1157件信访全部完成,中央督察办专题会议介绍了杭州经验。2021年省委专项督察17项问题完成15项、157件信访全部完成,2022年省委专项督察13项问题完成12项、85件信访完成36件,省委“七张问题清单”交办问题58项、完成整改37项,重大生态环保督察清单指数全省第一,5个案例入选省重大生态环保督察分清单示范榜,其中杭州龙山河截污纳管问题被纳入省总榜。全域推进问题排查,健全落实问题发现整改闭环机制,部门协同常态化开展明查暗访,每季度通报一批典型问题,并由市领导召集全市会议、提出整改要求。从严推进监管执法,共查处违法案件997件,位居全省第一,罚款9588.91万元,位居全省第二。全年移送公安环境违法案件38个。破获全省首例环境检测第三方机构提供虚假证明案件,得到生态环境部及省政府领导指示肯定。体系推进源头防范,开展“废气”“扬尘”“噪声”治理攻坚行动,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受理信访9056件、同比下降26.1%;组织突发环境事件演练31次,排查整改环境隐患3601处;依托“环保E企管”应用场景,推出自查体检、预警提醒、企业档案、环境医生七大服务功能,累计提供预警提醒8.56万次。

(五)自然生态保护形成新成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成4个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启动展开非重点区域的全区域、全物种、全网格调查。在2022年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在天目山发现全球新物种—白盖鸡油菌,在清凉峰发现中国新分布—短尖护蒴苔。2020年以来,总计在天目山保护区发现新种23个种,浙江分布新记录25各种;清凉峰保护区发现新种3种,中国新纪录种5种。杭州植物园植物资源馆入选首批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培育名单。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利用卫星遥感、GIS等信息化手段,破解调度数据获取难和生态问题发现难等问题;依托“生态智卫”应用场景,对24个疑似问题核查及整改销号情况进行实时反馈,形成问题发现交办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跟踪杭州“绿盾”2021有关问题整改销号,开展“绿盾”2022行动。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宣传,举办“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采取线下现场讲解与线上直播结合的形式,创新开展市级主题宣传活动,参与人数达100多万;通过不同形式的“立体”展示,向公众有效科普杭州生物多样性工作成果。推进生物多样性动态监管与成果展示平台建设,通过对清凉峰等保护区实时视频接入,实现对重点珍稀动植物种群的在线监控与成果展示。

(六)环境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数字赋能率先发力,持续迭代升级“生态智卫”,开展“浙里净土”“宁静卫士”省级试点,新建亚运保障、辐射卫士等应用场景,开展基层贯通应用试点,推进环境要素全覆盖,累计处置问题2万余个、引导查处犯罪案件10起,环保E企管、生态环境监测AI实验室评为第五届数字中国峰会优秀应用案例,“生态智卫”被评为全省数字化改革门户优秀应用,督察在线、环保E企管列为“一地创新、全省共享”项目并全省推广。改革创新成效明显,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谋划推进“1+4+6+1”方案成果体系落地,减污降碳协同指数全省第一;在全国率先实施产业园区“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改革试点,推出“一免、四减”改革措施,实施3个月来486个项目实现降级审批、16个项目实现多评集成、2类项目(7家企业)实现打捆审批,《浙江政务信息》专报刊发试点经验。在全国首创生态环境“审批+公证”模式,得到生态环境部肯定。基础支撑更加有力,开展《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出台全国首部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会同两位院士团队,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与碳中和联合研究中心”和“新污染物分析中心”合作共建,强化关键问题研究攻关。

(七)亚运环境保障取得新进展。科学编制方案计划,组织亚运会期环境质量专项分析,编制市本级“1+8”方案、14个区(县、市)子方案和“一场馆一方案”,向省人大常委会报送亚运期间临时管控措施获授权。打造绿色亚运标志性成果,作为全市亚运八大标志性成果之一,在全省率先制定《工作方案》,实施绿色环境提升、亚运会碳中和、“无废亚运”建设等十大行动;开展“人人1千克、助力亚运碳中和”活动,参与人次超1亿;举办全省“无废亚运”推进活动,发布“无废亚运”动漫形象和公众十条举措。加大实战练兵力度,结合做好杭州国际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海进博会环境保障,开展亚运环境保障实战练兵,期间全市空气质量总体优良。开发亚运环境保障指挥平台,实现日常管控、清单管控、应急处置三大功能。全力做好钱塘江流域蓝藻水华应急处置,守住饮用水源安全和不发生舆情“两条底线”,得到省领导的批示肯定。

二、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要目标是:完成省下达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地表水国控断面、省控断面水质功能区达标率力争达到100%,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优秀,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到100%,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应收尽收率”达100%。

(一)强化政治引领,打造生态地位更加突出的现代化。一是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落实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追究等制度。优化美丽杭州领导小组,督促落实部门职责,形成齐抓共管格局。二是全域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全力争创国家级示范区、“两山”基地和国际湿地城市。三是加快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步伐,全面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国家试点,打造国家“双碳”领域示范标杆,推进“亚运碳中和”“无废亚运”创建。四是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体系,实施全民绿色行动,加快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建设,探索设立美丽杭州融媒体中心,提升全民生态自觉。

(二)强化攻坚力度,打造生态质量更加优良的现代化。一是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空气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加快柴油汽车、叉车淘汰和新能源搅拌车、渣土运输车推广,指导西湖景区开展“绿色物流区”建设。开展臭氧防治攻坚,深化VOCs、扬尘、餐饮油烟治理。二是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全国水生态修复试点,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强化钱塘江蓝藻监测预报和应急处置。三是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重点建设用地环境安全监管,完成杭钢半山基地全国“水土共治”试点。四是打好清废攻坚战,推进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高标准承办全国“无废城市”建设现场会暨“无废亚运”高峰论坛。五是打好降噪攻坚战,围绕夜间施工、车船鸣笛、高音喇叭、房屋装修和“炸街车”、“广场舞”等“顽疾”,开展漠视群众利益专项治理。

(三)强化监管督查,打造生态秩序更加良好的现代化。一是全力做好督察整改,严把验收销号关口,确保问题不反弹。定期曝光典型问题,召开全市会议通报讲评、部署整改。二是保持执法高压态势,组织“绿剑2023”执法专项行动,实施正面清单扩容,推行轻微违法不予处罚,做到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三是严控环境安全风险,加强危废、辐射等环境隐患排查,严密防范安全风险。四是全力守护生态本底。五是强化信访源头化解,力争生态环境系统信访下降20%以上。

(四)强化集成改革,打造生态治理更加精准的现代化。一是持续深化数字赋能,推进“生态智卫”迭代升级,提升环境监管质效。二是纵深推进改革攻坚,在全国率先开展汽修清洁生产审核、区域电磁环境监测评估、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等改革试点,开展新污染物治理省级试点。三是着力强化基础支撑,组织新一轮PM2.5和O3污染源解析,开展钱塘江流域氮磷溯源分析、蓝藻水华防控攻关。四是健全完善法治体系,依法落实环境质量报告制度,组织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噪声管理条例立法调研。

(五)强化服务解题,打造生态惠民更加暖心的现代化。一是环评服务更高效,环评编制审批时间压减40%以上,产业园区入园项目环评审批省时60%以上、降费30%以上。二是要素保障更到位,建立总量削减替代调配制度,全力保障重大项目排污权指标。三是产业帮扶更有力,制定环保产业精准帮扶政策,探索建设环保产业园区,打造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四是生态共富更有感,推广淳安“两山”合作社经验做法,加快淳安特别功能区建设,深化杭黄联防共治,推动千岛湖水质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