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91165/2023-27208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文广旅游提〔2023〕17号 公开日期: 2023-06-15
发布单位: 市文广旅游局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388号提案的回复意见
时间:2023-06-15 12:00      来源: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浏览次数:

沈小强委员:

收到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乡村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第388号)后,我局会同市农业农村局进行了认真研究。我们认为,提案提出的保持乡村原生景观、构建特色文化发展、新塑农民价值观、推动乡村振兴等4条建议切实可行,体现了您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现回复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情况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执行部门,近年来,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市农业农村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围绕落实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千万工程”开展新一轮高水平高质量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从2021年开始,启动美丽乡村特色村创建,力争到2025年打造150个主题鲜明、风格独特的特色村。

1.政府适度引导,推动市场化运营。通过“百企联姻百村”“长三角杭州都市圈旅游合作采购大会”等平台,全市今年共有130家文旅企业与112个乡镇(景区)签约文旅项目185个,总投资超115亿元。全市开展暖阳计划、超山梅花节、来严州过宋韵大年、塘栖古镇过大年等节庆活动,推出文旅休闲类新产品、新线路、新活动和新优惠540多项。建德市之江村发挥“山江田村”资源,发展四季花海、风光摄影、避暑康养和山地运动等产业。桐庐县莪山乡市场化运作“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开酒节、开笋节等民族节庆活动,打响“游在畲乡”“风情莪山”“酒香龙峰”特色乡域品牌,成为长三角地区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体验的重要目的地,每年带动增收500余万元。

2.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多方共赢。市、区县两级文广旅游部门创新推出引进投资、引进项目、引进业态、引进产品、引进客源、引进运营和拓展系列合作的“文旅赋能乡村振兴6+X计划”;累计引进投资180.95亿元,引进项目320个、业态388个、产品562个、运营团队166个。2022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956.6万人次,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超36亿元。余杭区鸬鸟镇联手区交通集团成立鸬鸟乡村产业运营公司,实现全域景区村庄统一资源整合和市场化运作管理,全镇百姓积极参与到农副土特产销售、民宿农家乐拓客、鸬鸟文化IP推广等活动中;2022年鸬鸟乡产公司实现分红100万元。淳安县下姜村与17个村共同出资成立下姜梦农业科技公司,4个月即完成销售订单200余万元,经营利润全部用于帮扶低收入农户,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

3.引进专业人才,激活乡贤力量。积极指导创新乡村经营理念,引进文旅、农旅、文创、设计等专业运营团队、职业经理人,以及新农人、新匠人、新头雁参与乡村建设,推动传统乡村产业与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共享经济融合发展。临安区引进杭州、上海等地20个市场化运营团队进驻24个村落景区开展整村运营,吸引返乡青年751人,为本地增加就业岗位1206个。余杭区青山村完成首批人才政策兑现,吸引30余位国内外设计师常驻,20余名本地青年村民回乡创业,创建了“青山市集”“青山学堂”“融设计”等一批特色文旅品牌。

4.发挥村落特色,打造网红IP。统筹推进美丽环境、美丽田园、美丽村居、美丽庭院建设,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差异化文旅产品,让乡村呈现山水之美、富有地域特色、承载乡愁记忆,促进乡村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积极指导培育乡土文化,保留乡村的乡土味、人情味、烟火味,着力打造善治智治美治的未来乡村。西湖区长埭村结合中国美院、中国音乐学院等艺术资源,开展“艺术+文创”为特色主题的未来乡村建设。萧山区欢潭村传承“义仓、义学、义诊、义渡、义葬”五义精神,打造新时代文明善治村。临安区月亮桥村提炼木匠、铁匠、竹匠、桶匠等匠人文化,打造陆家匠人特色文化区。富阳区黄公望村通过提升景观环境和人文氛围,推进打造“中国风、国际范”的风情旅游未来乡村。富阳区渔山乡连续举办十届“稻香文化节”,擦亮“稻香渔山”文旅金名片,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37万元增加到141万元,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万余元增加到5万余元。

5.以文促旅兴业,文旅融合结硕果。各区县围绕山地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多种业态,招引多元化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文化创意、家庭亲子、户外拓展等休闲度假产品,为乡村文旅赋能升级。淳安县下姜村导入“习近平总书记下姜村帮扶路”“千岛湖保护路”“大下姜共富路”三条精品课程线路,打造“全国村书记论坛”党建品牌、“梦想大讲堂”培训品牌,开设“听老书记讲近平总书记在下姜的小故事”等主题课程,成功创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临安区月亮桥、洪村、相见村等村落对传统大米开展文创策划、包装营销和优化升级,价格从原来的每斤1、2元提高到8元。桐庐县成立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筹措2200万元建成桐君街道梅蓉公共艺术村落、横村镇白云村音乐艺术村等一批艺术村庄,芦茨乡村美术馆、翙岗动漫展示馆等一批艺术场馆,武盛老街、莪山民俗特色街等一批文化艺术街区;带动乡村旅游收入16.4亿元。

二、2023年计划开展工作

下一步,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将更加注重乡村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要求,更加凸显村庄错位发展、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激活村庄发展动能、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共富。

1.保持乡村原生景观,推进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高质量转变。通过资源普查、主题策划、招引投资、集聚发展等手段,重点开发乡村休闲、度假、运动、研学、文创等符合现代消费的新业态、新产品,深化“微改造、精提升”,打造景区村庄2.0版,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建立多样化的休闲旅游产业体系。

2.推动乡村振兴,打造文旅赋能乡村6+X升级版。围绕“高质量、共富裕”主题,持续推进文旅赋能乡村6+X行动。抓营销,推出各类乡村旅游特色线路,组织“家门口旅游”“欢乐健康游”等特色活动,引导长三角、都市圈及本市居民“上山下乡”,带旺乡村旅游市场,打响乡村旅游品牌。抓项目,用足用好省有关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乡村振兴、山区26县发展等政策,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旅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引进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旅大项目,以大项目建设推动乡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抓融合,拓宽“旅游+”思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转型、跨越发展。

3.构建特色文化发展,推动文化基因解码转化利用新突破。2023年,我们将继续以“文化基因解码”为总抓手,以首批浙江文化标识十大创新项目宋韵文化、大运河文化、吴越国钱王文化、富春山居文化,首批省级文化基因解码成果转化利用示范项目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上塘古运河景区夜游《如梦上塘》、径山文旅IP为带动,指导区县(市)认真落实浙江文化标识创新(培育)建设,开展文化基因解码转化利用“1-3-10”工作落实(落地项目1个、详细规划设计3个、方向性设想10个),为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文化要素支撑。我们将持续利用学校、社区、市民课堂、公共文化空间等平台,通过非遗讲座、互动体验、非遗展览等非遗体验活动,让市民游客领悟地域文化精髓,共享独特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自信。

4.新塑农民价值观,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23年5月,由市文广旅游局牵头拟定的《杭州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杭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标准(2023—2025)》,由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基本建成覆盖市、区县(市) 、乡镇( 街道) 、村( 社区) 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体系。我们以匹配人群分布、强调就近服务为原则,梳理文化设施服务盲区现状,结合杭州未来社区、美丽城镇建设,完善镇街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家园、村文化礼堂建设,尽可能增加老百姓身边的文化设施,提高文化设施服务覆盖率。结合开展省民生实事“浙文惠享”工程,2022年在全市范围内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865个,让圈内居民步行15分钟即可到达3个以上公共文化场馆,实现就近享受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今年将继续新建530个,截至5月,已建成74个,完成率为17.45%,项目平均进度为91.89%。

最后,感谢沈委员对杭州乡村振兴建设的关注与支持,希望今后能继续得到您的宝贵建议。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3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