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柯鸟笼“变形”谋新生
时间:2023-04-28 10:08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从366省道转入锦城街道青柯村,村道两侧绵延的竹林是青柯人最熟悉的风景,也见证着这个远近闻名的鸟笼村的产业变迁。

虽已暮春,却乍暖还寒。吃过早饭,江红裕将刚刚煮好的竹段搬到屋外的大院里晾晒。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批竹段在切割尺寸上比多年来“约定俗成”的短了许多——它们将被加工成蝈蝈笼。

江红裕是青柯村的资深笼匠,已做了20多年的鸟笼。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鸟笼始终是青柯村的一张“金名片”。最辉煌的时候,青柯村有一半的村民做鸟笼,年产量逾千只。青柯鸟笼制作技艺集我国传统竹制品制作、雕刻、镶嵌、竹编于一笼,全靠手工技艺完成,无榫扎角、笼门窗设暗锁等绝活,在鸟笼制作技艺上独树一帜。

然而,岁月的演进不断重塑着“三十六行”,淘洗着传统技艺。青柯鸟笼向蝈蝈笼的“变形”,背后“推手”是鸟类交易的“衰变”。《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先后经历了五次修订,受保护的动物逐渐由走兽扩展至飞禽,由此带来的是鸟类交易的不断萎缩。据临安区野生动物保护站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鸟类市场除少量鹦鹉可以饲养流通外,其余品种都需加挂野生动物管理专用标识或取得陆生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证方可饲养和交易。

青柯鸟笼产业步入下行曲线,江红裕手中的鸟笼订单也由每年最多时的三十多个,骤降到七八个。青柯村的笼匠,也由鼎盛时的五六十户降到了目前的不到十户。

时移世易,青柯笼匠纷纷改弦易辙。在任志峰的工作室里,蝈蝈叫声此起彼伏,金铃子、黄蛉等小型鸣虫被养在巴掌大的黄色虫盒里,这些虫盒全部选用亚克力、塑料等制作而成,每个售价数百至千元不等。“竹子和小叶紫檀我基本不做了,玩虫的以年轻人居多,审美情趣也相对新潮些。”任志峰说。

他的邻居江红星,除了坚持做小众的鸟笼,也开始向文玩、挂件、手机架转型。“现在,我做的鸟笼,主要卖给那些有养鸟情怀的老客户当个念想。”江红星说。

在青柯村的村口,鸟笼的“变形”更为彻底。三年前,青柯“新生代”蒋云盼将笛子引入青柯。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不可小觑,借助直播电商的推波助澜,蒋云盼经营的“箫俊素笛”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销量暴增。去年,蒋云盼共卖出了三万多支笛子,顶级货每支售价一两万元。“我希望带动村里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笛子产业中来,给青柯打造另一张‘金名片’!”蒋云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