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区老年大学瑜伽班户外体验
烹饪体验课程教孩子们如何做杭帮菜
去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确立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基础和行动指南。对一方社区教育来说,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拱墅区给出了答案: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为”。
4月26日,“拱有优学 二十再起步 墅智未来 运河焕新彩”2023年拱墅区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将在武林之星博览中心启幕。今年对拱墅社区教育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拱墅区社区学院已迈过20个年头,活动周上将正式推出书籍《激荡20年 拱墅社区教育志》,回望20年发展轨迹的同时,畅想终身教育新蓝图。拱墅区最新的终身学习探索成果也将在现场展示,欢迎市民前来参观。
活动周启幕当天,还将上线“享学拱墅”2.0微信小程序,拱墅区社区学院联合杭州社区大学、拱墅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推出首个重磅活动——“行走的工匠”助力共同富裕知识竞答和系列公益课程。4月20日,小程序将进行公测,市民可登录首页找到活动页面,参与知识竞答,即有机会赢取学习红包;4月25日,将开放16节“民匠网约课”,市民可通过线上报名免费获得学习福利。
《激荡20年 拱墅社区教育志》出版 这里浓缩了一部完整的拱墅社教发展史
如果把2002年作为一个坐标轴的原点,过去20年来拱墅区社区学院的发展轨迹,就是一条不断蓬勃向上的曲线。它不仅承载着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使命,也引领着一方社区教育不断向改革深水区探索。
最新推出的书籍《激荡20年 拱墅社区教育志》,以每5年为一个章节,把这些年来拱墅区社区学院在社教领域的创新举措串珠成链:从划时代地创办浙江省第一所城区社区学院,到创新打造“1765”工程实现三级社区教育网络的架构;从建立“50300智库”不断拓宽社教志愿者队伍,到评选民家工作室更好地推动民间“学习共同体”发展;从发行“学习卡”引导更多市民自主学习,到启动“一键通”让学习变得简单;从构建“运河学习长廊”在美景中品文化学知识,到在出行中学习绿色理念,更好地构建绿色生态社区;从打造浙江老年学堂金名片“武林银杏”,到探索“学养一体”终身学习新模式;从上线《享学地图》让百姓不再为去哪学习犯愁,到推出“百课惠民”真正实现学习就在家门口;从首创社区教育直播课让教育资源辐射更广,到打造“行走的工匠”更好地助力共同富裕……这些社区教育创新探索,都在书中有着详细阐述,可以说是一部完整的拱墅社区教育发展史。
“在这激荡的20年里,拱墅区社区学院不断丰富着社区教育的发展理论、不断创新着社区教育的实践模式、不断拓宽着社区教育的覆盖人群,朝着‘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标不懈努力。”拱墅区社区学院院长伍卓凌说。
迈入新时代的新拱墅悄然迎来蝶变,在社区学院全体社教人的努力下,拱墅社区教育20年后再起步。面向未来,伍卓凌坦言:“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擦亮‘拱有优学’教育品牌,让终身学习成为一种时尚,让百姓的人生别样精彩。”
重磅推出“行走的工匠”公益课程 让更多优秀传统技艺与市民面对面
前不久,到访中国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广州松园驻足聆听了中国著名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古琴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哪里可以学古琴?不少市民也有这样的需求。此次推出的“行走的工匠”公益课程之“民匠网约课”中就有古琴课程。
参与授课的老师蔡群慧来头不小,她是浙派古琴家,曾在G20杭州峰会上为多国元首演奏。“体验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古琴的人文知识、形制、构造、琴谱的介绍,当然还可以上手弹奏。”蔡群慧说,古琴这种乐器可能相对小众,希望通过这样的公益课程,更好地拉近古琴与民众的距离。
当下国家倡导“五育并举”,劳动教育热度再度升温。众多劳动项目中,烹饪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项目之一。此次公益课程中就安排了烹饪体验,地点在“行走的工匠”终身学习体验基地之一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学校餐饮服务部部长潘巍介绍,届时可以教孩子们识菜、选菜、烧杭帮菜。让孩子们在收获生活技能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传承杭帮菜文化。
了解拱墅社教的市民,对“行走的工匠”应该不陌生。作为拱墅区终身教育又一新名片,已持续开展了3年。2020年,社区学院牵头开展了全国10个合作社24个民族手工艺生产课程开发,传承非遗文化、助推乡村振兴。2022年,充分挖掘区域内外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打造“行走的工匠”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开启了“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教育服务的探索,弘扬工匠精神、助力共同富裕。项目荣获教育部社区教育“能者为师”首批实践创新示范类项目和浙江省社区教育实验项目。
“如果说前两年,我们更多聚焦的是助力乡村民族手工艺传承和丰富学生课后多样化学习体验,今年‘行走的工匠’将更关注本地市民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拱墅区社区学院副院长及项目负责人陈雅娟介绍,此次公益课程,将开设16次线下公益培训和16次线上直播培训。培训老师有非遗传承人这样的民间达人,也包括有着丰富职业教育经验的职教名师,对市民来说是难得的近距离学习体验的好机会。
“过去因为信息不对称,市民想学技艺找不到学习点和好老师,而民间达人有技艺却没有传授渠道,我们希望通过‘行走的工匠’架起一座终身学习的桥梁,让更多市民的学习愿望能够得到满足,让更多优秀的传统技艺、职业技能能够发扬光大。”拱墅区教育局副局长史寒屹说。
实现全区18个街道老年学校100%覆盖 贴合老年人需求针对性打造拱墅特色课程
家门口有一所老年大学,是不少老年人的梦想。
在拱墅区老年大学长庆街道老年学校,李奶奶在楼上上课,而李奶奶的孙女,此刻正在一楼的婴幼儿成长驿站听幼托老师讲绘本。“儿子媳妇都要上班,平常白天都是我带着孙女。原本也只能管管安全、吃喝,现在街道开设了老年学校,我可以到这边来上课,孙女在楼下有老师照顾,还能学点知识。一举两得,非常好!”
“我们将婴幼儿成长驿站设置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是为了给辖区内老人、婴幼儿提供更普惠、便捷、优质的服务。通过‘一老一小’幸福课程清单,推动老小共融、实现老小共乐。”长庆街道老年学校校长说。
不仅是长庆街道,今年拱墅区18个街道均已建立了街道级老年学校。“今年杭州市政府将实现乡镇(街道)老年学校建设全覆盖,纳入民生实事项目。拱墅区已提前完成这一目标,并对各街道老年学校进行开学巡查、规范各项要求。” 拱墅区社区学院副院长滕晓洁介绍,多年来学院一直在推进“1+18+N”工程,就是在1个“武林银杏”老年大学品牌辐射下,在区内18个街道设立街道老年学校教学点,并吸引N多社会力量和164个社区共同建设社区老年学堂,丰富老年教育资源。未来拱墅区还将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家园、老年食堂等场所增设老年学堂,更好地为老年群体提供家门口的老年教育服务。
老年学堂的覆盖面在拓宽,好课程也得跟上。近年来在拱墅区社区学院的牵头下,开发了不少贴合老年人学习需求的新课程。比如为一体化解决“顾老+看小”难题,开设了隔代照护技巧课程;为了预防老年痴呆症,开设了老年智力运动功能锻炼课程;为更好地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开设了花式咖啡制作课程、老年街舞课程……截至4月中旬,全区的老年大学“1+18+N”三级网络学习点今年已开设226节课,受益的区内老年人群近2万人。
“我们希望通过老年大学的分层扩容、课程资源的不断丰富,吸引更多老年人加入终身学习的队伍,不断提升他们生活的幸福感。”伍卓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