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连着乡村振兴,一端连着共同富裕,探索未来乡村发展新路径成为时下热议话题。
近日,以“未来乡村与共同富裕”为主题的共富理论溯源研讨会在余杭区黄湖镇举行。来自省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展开研讨,理解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明晰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助力打造具有辨识度的黄湖未来乡村新样式和共同富裕新样板。
省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胡赛,杭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杭州市社科院党建研究所所长赵国青,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长三角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沈费伟等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黄湖镇相关部门、各村社代表以及青山同心荟代表参加。
“做大蛋糕” “分好蛋糕” 以高质量发展助推共同富裕
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赋予了浙江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示范改革任务。《意见》提出,到2025年,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就此《意见》,省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胡赛阐述共同富裕的内涵、本质、意义和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她认为,共同富裕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不应简单盯住基尼系数等指标,而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持续扩大,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精神上的富裕。
胡赛及其团队为共同富裕总结出“制度性、相对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五个特征。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简单来说就是“高质量发展”,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
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杭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杭州市社科院党建研究所所长赵国青在研讨会上提出,要全面理解共同富裕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追求资产阶级少数人利益最大化,导致贫富差距问题日渐严重,而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人民至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向未来谋划发展,要更加全面地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要求,更加准确地把握推进的路径和节奏,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局面,使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青山同心荟副会长、“新村民”郑煜也对未来乡村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千万工程”的推动下,浙江的乡村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明浙江的乡村发展已经逐步走向城乡融合的阶段。而未来乡村要高质量发展,也要注重资源的复合利用,发展当地特色农文旅产业,走好融合发展之路。
规划先行 培育产业 在“未来青山”探索乡村振兴
作为浙江省“未来乡村”先行地,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以“艺术乡建”为特色,着力开展水源保护行动,逐渐走出一条以自然保护、生态旅游度假和文创传统手工艺为支柱的乡村振兴道路。
黄湖镇始终坚持把人才工作作为推动“未来乡村”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聚焦“未来乡村”人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促进“外来人才”的引流和“本土人才”的回流。如今,“青山民艺社”“青山共富工坊”走进青山村,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近三年年均增长超60%。同时,青山村已相继获评浙江省未来乡村、浙江省美育示范村,青山村艺术乡建案例荣获浙江省艺术乡建典型案例。
在了解青山村的发展历史后,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长三角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沈费伟,将目前青山村的发展问题总结为“有基础缺方向、有亮点缺品牌、有特色缺提炼”。这不仅是青山村的问题,全国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都出现差异化不到位、农村老龄化、产业驱动不够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沈费伟提出五方面的建议:一是政府要扩大乡村规划视角,做好顶层架构设计;二是培育优势特色企业,增加政府资本导入;三是注重村风村貌建设,凸显乡村底色特征;四是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讲好乡村历史故事;五是提炼乡村振兴经验,探索可复制的模式。
今年,黄湖镇深化党组织引领下“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新实践,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围绕群众所需所盼,巩固民主协商机制,充分发挥村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黄湖乡村的快速发展让我倍感自豪,但想要实现更好的发展,还有一段路要走。”青山同心荟成员、“村二代”黄剑目前在村内经营民宿,她建议可以继续用好“自然好邻居”产业平台,盘活全域农文旅资源,发挥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平台“红纽带”作用,延伸服务群众载体,提供民宿品质提升、手工艺培训等服务,加强产品平台建设开发和产业运营能力,以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推动乡村共同富裕。
“在经济发展中,需要注重乡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和未来乡村建设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随着研讨会的进行,一个个好想法、好思路在交流中呈现,为黄湖未来乡村与乡村共富把脉、指向。
未来,黄湖镇将继续立足青山绿水的美丽生态,打造“原生态 亲自然”的未来乡村共建共享理念,同时坚持生态美学不动摇,持续拓宽生态产业链条,争当“西部富美”排头兵,持续提升“未来乡村实验区”建设成效,为实现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