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街道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样板
时间:2023-11-06 10:11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7.jpg


8.jpg


智慧农业鱼菜共生


9.jpg



东湖入选省级城市新区风貌样板区


10.jpg


胡桥社区人才公寓


11.jpg


“东湖大舞台”热闹开场


12.jpg


杭城以东,临平山北,这里是一片富庶的鱼米之乡,更是一座充满温度的现代化魅力都市。“城在山边,山在水边”,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脉,赋予东湖街道鲜明的人文风貌和灵动多变的特质。

这些年来,随着临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提质增速,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也吸引了不少外来务工者。2023年,东湖街道常住人口已突破30万,流动人口超过20万。

立足开发区产城融合优势,东湖街道充分挖掘“水乡人居、产创门户”魅力属性,创新实践政企社民多方共建的风貌创建模式,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从一张白纸绘蓝图,到如今“产城人”融合发展,东湖街道这座“未来之城”,已然展现出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样板力量。


腾空间优环境 尽显“城人”之美

深秋的西太漾霜林尽染、水光潋滟。泛舟湖上,便像走进了诗人笔下的美景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有碧水凌波,花影绰绰,渔舟唱晚,雁鸣声声,一派温柔宁静的水乡风光。

而在西太漾的另一边,与自然风光、田园野趣相得益彰的,是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的步履不停,是如火如荼建设中的特色产业。

一排排小林黄姜标准化种植大棚拔地而起,通过“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创新“基地轻生产,农户轻资产”生产责任制关系,300亩种植基地成为企业和村民的致富金窝;省级高效生态农业园区、省级农事服务中心、区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等项目陆续建成,总投资超过1.5亿元,形成现代化农业生产园区1600余亩;数字化鱼菜共生养殖工厂建成投产,工厂化蔬菜种植大棚正全力建设,工地上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在这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成为村村联动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东湖街道“产城人”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杭州主城东北部入杭门户,东湖街道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人文底蕴和区位优势。她既是临平区生态人文地标和休闲打卡胜地,更是产业平台发展的“幕后先锋”,承担了服务、保障好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责任。

聚焦经济攻坚,提振发展活力,今年以来,东湖街道全力推进征地拆迁,为发展腾出“新空间”。年初,连续奋战了21小时,街道顺利完成章家河区块270户农户签约,不仅跑出了东湖征迁新速度,也打响了全区年度征迁首仗。

“一腾一换”之间,低效用地焕发新活力,有力支撑起高品质发展的新格局。截至目前,姚家埭、章家河、长虹等区域征地任务近1000亩顺利完成,楠宋、杭汽轮、同舟、豪悦等八个工业项目389亩土地顺利交地;完成2220平方米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营,新增陈家木桥、星启2家示范型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建成星光幼儿园河畔园区、小黄山幼儿园景行园区、临平第三中学风荷校区、临平第五中学改扩建项目等4所学校及6家婴幼儿成长驿站,教学教育焕发蓬勃生机。

在腾挪发展空间、紧盯项目推进的同时,东湖街道擦亮“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底色,着力打造省级城市新区风貌样板区“金名片”,分类施策推动风貌区城市形象提质。

优化提升荷禹路地铁口广场景观、夜景灯光提升、非机动车序化等内容,打通山城断点,构建灵动山水绿道网络;发挥区域山水人文资源优势,完善驿站文旅游线,强化风貌可游可赏可感;创新数智服务,实现风貌展示可视化、风貌管控精细化,全力提升治理服务效能;优化城市界面,提升街道整体活力,打造亮丽新区风景线;开展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行动,打响共富文化品牌,推动未来人居服务扩面……

城市布局得以优化,生态环境逐步靓化,产业之兴、城市之美在东湖悄然升级。


栽梧桐聚人才 联动“社企”合力

走进杭州临平区东湖街道“临聚”人才公寓,房间布置得简雅温馨,整体空间充满了现代感。

“这里租金略低于市场价,环境好,离工作单位也近,非常方便。”俞黎成今年初来到开发区工作,通过街道干部介绍,他很快“安家”在“临聚”人才公寓。完善的健身设施和专业的管家服务让俞黎成“宾至如归”,他说,在这里感受到了东湖这座城市的温度和诚意。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产城融合、区街一体化进程中,东湖街道持续关注着企业和人才发展的“获得感”。

近年来,东湖街道聚焦人才“如何引、如何留、如何用”三个维度,通过实施“群雁落巢”工程,以打造特色人才社区、强化人才招引手段、提升人才服务环境为抓手,进一步打造“社企”服务共同体,切实为人才解决工作难、住房难、婚恋难等“后顾之忧”,激活人才发展的“一池春水”。

今年3月,东湖街道胡桥社区、红旗社区396套农居安置房房源实施统一装修,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摇身一变成了品质高端的人才公寓。同时,街道创新社企共管模式,联合银行、企业、社区等多方力量合作打造了全区第一个“人才建融式家园”,积极建设特色人才社区。目前,“临聚”人才公寓出租率达100%,入住人才千余名,年租金收益超过700万元。

除了住房保障,东湖还有一张“暖心牌”——做优做实“临爱人才 相约东湖”特色品牌,一年两场“百企千岗”招聘活动打响了人才争夺战的“第一枪”。东湖辖区内400余家企业有备而来,超5000个就业岗位虚位以待,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更有地铁9号线金秋招聘季品牌专列,成为移动的“招贤引才”宣传阵地。

另一方面,助力青年人才“落地生根”,政府当“红娘”,上线“青春有约、情满东湖”官方交友平台,线上打通信息共享渠道,摸排辖区内适龄青年的基本个人信息,线下开展大型联谊、交流活动10余场,实施“平台共建”拓展人才“朋友圈”,让越来越多的高精尖人才在东湖“安居乐业”、“成家立业”。


悦文化享生活 “加码”民生幸福

区街一体化管理后,推动社企融合、落实民生福祉成为街道工作的重头戏。

大到产业集聚、城市变革,小到单元网格、社区治理,每个人身边具体可感的改变汇聚到一起,就是民生成就的恢弘画卷、居民幸福的底气来源。

秋风乍起,夜色微凉,赞成香颂小区羽毛球场地却一派热闹景象。这座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嵌入式体育场地甫一开放,就吸引了不少小区居民前来“打卡”。

晚上8点,张女士和儿子的身影就准时出现在球场。2018年,张女士定居赞成香颂,成为一名“新东湖人”。虽然平时工作很忙,但张女士十分重视对孩子的陪伴。“孩子最近喜欢上了打羽毛球,刚好家门口就有现成的场地,实在太方便了!”她说,街道和社区的贴心服务,让球场的距离更近,亲子互动的时间更长了。

同样享受到暖心福利的,还有红湖社区的居民梅阿姨一家。儿子儿媳都要上班,家中二宝成为甜蜜的“负担”。幸而社区面向辖区企业职工居民推出了免费的临时托育服务,依托现有的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家园等场地,向婴幼儿家庭提供临时托育、亲子游戏陪伴等服务,解决了梅阿姨这样双职工家庭的燃眉之急。

点滴温暖浸润人心,让更多职工、居民感受生活的“小确幸”,东湖街道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盘活社区“金角银边”,解锁体育文化阵地更多功能,以“文明实践”为媒,成“社企融合”之美,为民生微幸福“加码”。

为此,一系列文化提升工程逐步展开——

打造“蓝心荟”之家,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家园、居家养老照料中心3个服务阵地,开展N场系列服务活动,为海内外高校毕业人才、归国留学人员及归侨、侨眷等提供个性化的专属服务。

先后举办“东湖大舞台”、文艺赋美、相约周末文化夜市等文体活动200余场,创新政府搭台、企业赞助、群众做主角的形式,挖掘一批文艺骨干、培养一批文艺队伍、巡演一批原创作品,点亮“文艺星火”,赋美“精神共富”。

在一系列“组合拳”推动下,东湖街道扩阵地建品牌,文明新风蔚然成形:创建1个省级文化驿站、1个杭州书房、2个临品书坊、2个临品艺站;建设完成8个文化家园,1个泉漳文化礼堂;布点星启、红丰等14处百姓健身房、全民健身苑点,浓厚亚运氛围;同步完善志愿服务阵地,建立企业宣讲、城市服务等志愿服务队伍,鼓励企业职工、“新东湖人”参与社区事务,反哺基层治理,实现多元共建,共治共享……

融合发展的温度,正转变为居民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