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遗”串珠成链 与城市同呼吸共生长
时间:2023-10-12 10:16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西湖水光潋滟、运河千年流淌、良渚源远流长……

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文化遗产集聚高地。2011年,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2014年、2019年,中国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先后申遗成功。杭州世界遗产数量在国内城市中跃升至第二位。

杭州的三处世界文化遗产,也被意象地融入了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组合,被昵称为“三小只”。“江南忆”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名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三个吉祥物分别取名“琮琮”“莲莲”“宸宸”——“琮琮”代表良渚古城遗址,寓意“不畏艰险、超越自我”;“莲莲”代表西湖文化景观,展现的是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宸宸”代表大运河(杭州段),展现的是海纳百川的时代精神。

一座城市的人文内涵,三种奋进昂扬的精神,汇聚于“三小只”,汇聚于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仅于此,杭州亚运会倒计时100天时,亚运会火种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成功采集,寓意着良渚的文明之光,穿过岁月时空,点燃新时代;杭州亚运会奖牌设计意象也汇聚“三世遗”精神,体现开放包容的东方审美……“三世遗”的人文魅力,遍布于城市的角角落落,与城市同呼吸共生长。

“多年来,杭州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打造免费开放的‘西湖模式’、大型活态遗产保护利用的‘运河样板’,探索大遗址保护融入经济社会的‘良渚方案’,联动演绎推动文化遗产‘串珠成链’,倾力打造世界遗产群落。”市园文局相关负责人说。如今,杭州三大世界遗产“串珠成链”,不仅彰显了历史文化名城新魅力,也带领着市民群众共享“亚运文化”大餐,这是杭州亚运会向世界传递出的“文化自信”,让中华文明又一次站在全球的聚光灯下,得到赓续和焕新。


东方名湖 打动世界

西湖既是杭州的,也是浙江、全国和世界的。

自2010年进入西湖景区工作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水域管理处生态科技科的杨俊,和同事们平时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监测西湖水质和生态环境的情况。

“我们的工作有一点像西湖的专属医生,每周都会去西湖水域12个监测点采集样本,回来进行分析,如果发现有异常,都会及时处理解决,保障西湖水环境的平稳。”她说。

杨俊进单位的第二年,西湖申遗成功。这些年来,她陪伴着西湖,也见证着它越变越好。“工作这些年,西湖我去了近千次,几乎周周都与它见面,但我总觉得看不厌,随着西湖水质不断变好,周边园林景观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鸟儿来西湖边安家,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我真的由衷地感到骄傲。工作在西湖,我很幸福。”

跟随杨俊来到西湖边,记者看到了属于西湖的“水下森林”,清澈的湖水下,是一片生机绿意。“你看,这就是西湖生物们的‘水下乐园’,我们以自然规律为遵循,通过工程优化措施,将大量的沉水植物成功栽种在西里湖、小南湖、北里湖等区域。目前,西湖沉水植物的总面积已经达到了31.7万平方米,它们为西湖水质提升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如今,西湖水体平均透明度从过去的约40厘米提高到85厘米,在小南湖等区域甚至达到200厘米。2022年6月,西湖规模化高效降氮示范工程也建设完工。这座大型生物滤池,采用先进的微污染地表水降氮工艺,参与守护西湖,让一池碧水更加透亮。

“从综合保护到申遗成功,这过程足够漫长,却让我深入其中、深谙其韵……”三十多年来,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卓军从未离开过钟爱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回忆起先后参与三大遗产申遗过程的点滴,他十分感慨。他说,西湖的申遗工作1999年启动,2002年开始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2011年6月24日,西湖申遗成功。

西湖申遗的成绩单,十分显赫——环西湖沿线全线贯通,环湖公园景点和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恢复西湖水面0.9平方公里,景区公共绿地新增100多万平方米,保护修缮、恢复了1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先后编制《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西湖十景”、代表性文化史迹保护规划》《西湖风景名胜区9大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高位搭建西湖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框架;建立实时监测管理系统,范围覆盖33.23平方公里遗产区,集合动态视频监控、气象因素监测、防汛抗灾监测、船舶GPS定位监测、交通视频监控、高清智能卡口监测、可视化调度监测等7大功能监测,确保风险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

申遗成功以来,杭州一直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全力推进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受到国际国内业界高度评价。2014年,西湖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荣誉证书》;202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腊梅丽娜·梅尔库里文化景观保护和管理国际奖提名。

“西湖申遗成功,是杭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等杭州其他申遗项目提供了借鉴。”卓军说。如今,世界遗产可以和城市生活相得益彰,成为人们共享的生存空间,让人们能够在实践中、在感受中了解真实的中华传统文化。


千年文脉 共富运河

“我出生在运河边上,在运河边长大、读书,也在运河边上找对象、工作、生小孩。”数十年如一日画运河的画家吴理人说,小时候经常在运河里摸鱼摸虾,“那时的水很清。”

和吴理人有相同记忆的人不少,大家的回忆中,1980年前后的运河在杭州有着清澈的容颜。但在卓军的记忆里,运河带给他最初的感受是沉闷腐败的气息——这和曾担任运河综保“先锋官”的郑翰献感受相近:“后来城市扩张,城北来了企业,城市排污系统尚未健全,慢慢地运河水就有一些‘味道’了。那时往返于苏杭两座天堂城市之间曾有一艘天堂号客轮,沿运河朝发暮至,‘闻到臭味杭州到’这句话让杭州人很丢面子。”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奔流不息的血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是杭州的生发之河、开放之河、繁荣之河、风韵之河,也是杭州历史古迹最丰富、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一段。“我们的运河怎么了?我们该怎么做?”这是当时很多杭州人的共同心声。

“现在的运河,一步步从黑臭河到世界瑰宝,惠及两岸老百姓,是几代运河人奋发和努力的成果。”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20世纪90年代起,杭州启动运河综合保护相关工作,2002年正式启动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以“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核心思想开展工作,截污纳管、将钱塘江水引入大运河……一系列举措让大运河“年年上新,年年焕新”,历经十余年励精图治,2014年大运河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以来,杭州不断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推进数字技术在大运河文化遗产监测、保护管理中的应用。最新数据显示,运河水环境质量从2014年以V类、劣V类水质为主,提升到2023年(1—8月)全部达到IV类以上水质;III类以上水质断面占比从2014年的0%,提升到2016年的17%、2019年的61%、2022年的85%,以及2023年最新的90%。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国家正式提出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杭州高标准谋划了十大文化标志性项目,启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段3.5平方公里示范区建设,高质量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创新探索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杭州样板。

如今,随着杭州亚运会的举办,千年古运河一系列文化地标应“运”而生。今年6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项目大运河杭钢公园取得重大进展——运行近60年的杭州钢铁厂蝶变新生,蜕变为大运河杭钢公园,约10万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建成试运营,并举办了2023年首场万人规模杭州草莓音乐节,音乐艺术与杭州百年工业历史、千年运河文化的交融共生,“老杭钢”转变为“新生活”;此外,小河公园、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大运河未来艺术科技中心……这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标志性项目,既是未来的“文化地标”,也是百姓福祉。

未来,杭州将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加快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段打造成为吴越、宋韵文化高地的同时,努力成为中国大运河最美段、“经典园”以及“窗口中的窗口”,为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贡献运河力量。


文明之光 点亮未来

沉浸式秀演、考古大展、专属印章打卡……不久前,上海博物馆变身良渚“主场”,由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与上海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研色·良渚之夜”惊艳亮相——“崧泽·良渚文明考古大展”里,精美的文物静静诉说着远古的故事;良渚之夜和良渚美学的巨幅海报彰显着美妙的色彩动感;8条良渚核心色彩的纱带,错落在大厅之上;模特身着良渚文化元素与良渚核心色彩的服饰,舞者伴着优美的音乐舞动刚柔之间,一场穿越五千年的美学之旅,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古老文明的现代传承和诠释。

认清中华文明的来路,才能从中华文明的历史中获得自信。

2003年7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良渚调研时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这为良渚遗址保护申遗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吹响了良渚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的集结号。

一系列高规格举措随之而来——浙江省委把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写入《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浙江省委和杭州市委把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写进党代会报告;地方性保护法规《杭州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出台;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挂牌……

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被国际社会公认,不仅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

如今,进入“后申遗”时代,杭州聚焦“文明圣地”定位,持续讲好“良渚故事”,全面放大“良渚声音”。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杭州在深化巩固“专职机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大遗址保护管理架构,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犬防+制度防”工作体系基础上,持续开展文物安全365工程。申遗成功以来,累计开展巡查近8万人次,巡查里程近40万公里。创新开发打造“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获评2022年度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同时,相继建成开放良渚古城、瑶山、老虎岭等遗址公园,与良渚博物院构建起“1+3”完整价值展示体系,还与故宫博物院互办展览,“良渚文明故宫特展”累计接待观众50余万人次。不仅如此,还举办“鸟迹虫文:良渚文化刻画符号虚拟体验展”“意象良渚”跨媒体艺术沉浸展等活动,用丰富的数字化手段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

“近10年来,杭州围绕三项世界文化遗产开展了大量积极有效的保护管理工作,目前西湖和良渚已分别在文化景观和考古遗址的保护管理方面被公认为全国典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同滨说。

良渚的故事,依然在现代熠熠生辉;文明的圣地,必将在未来生生不息。一条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实践之路,在杭州这片土地上继续塑造“古今交汇的文化胜景”。


高位推动 领跑全国

“杭州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成功获得了三项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值得庆贺、也值得骄傲!”陈同滨说,这三项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从古至今,可以说都与杭州独特的江南地理、文化特色密切关联,申遗的意义不能以一般的地方文旅发展角度衡量,而是要指向一个目标——文化自信。

值得一说的是,无论是西湖、运河,还是良渚,杭州“三世遗”成功认定的背后,能够看到长达数十年的光阴里,杭州不断以规划为引领,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价值研究、风貌保护、传承利用的故事。

在良渚申遗进入“白热化”阶段期间,来自杭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团队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如期完成了对申遗文本的基础支撑工作,得到了高度评价:“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以世界遗产标准的价值研究为引领,以现阶段考古研究实证为基础,科学合理地划定保护区划和制定管理要求,保障了遗产的有效保护与管控。”

在举全城之力,助力大运河成功申遗之后,杭州于2017年在大运河沿线27个遗产城市中率先出台全国首个运河保护地方性法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运河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2019年出台“后申遗”时代全国首个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地方保护规划《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对大运河杭州段110公里11个遗产点段“分类分段分级保护管理”……

“后申遗”时代,杭州先后完成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2021—2035)》《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遗址和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21—2035)》《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杭州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良渚遗址周边地区景观控制规划》等,持续做好“三世遗”保护传承、精细管理、惠民共享文章。

杭州还首次以“城”为单位,为历史文化保护立法。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承载着八千年文明史和五千年建城史,1982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结合多年实践探索,《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的出台为进一步加强杭州市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次次高位推动、领跑全国,回首来路,亲历见证这一历程的卓军感慨:“这充分体现了杭州市委、市政府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厚积薄发,也让人们看到了保护历史文化对于彰显城市地位、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