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698/2022-26812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农提〔2022〕27号 公开日期: 2022-08-09
发布单位: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 主题分类: 农业、畜牧业、渔业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372号提案的复函
时间:2022-08-09 10:29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滨江联络组委员工作站:

你站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数智赋能“新天堂”名茶 推动“中国茶都”共同富裕》(372号)已收悉。经商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市发改委,现复函如下:

一、主要做法

茶产业是杭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都市农业六大优势产业之一, 是杭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产业。杭州名茶在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杭州作为一座茶历史悠远、茶文化厚重、茶名人辈出、茶品牌响亮、茶产业发达、茶馆业兴旺的典范城市,茶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以提升现代化水平为基础。推进良种体系建设,加强西湖龙井茶群体种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宣传、引导、鼓励各地选择适宜当地的茶树品种,使其从“早”向“优”转变,指导茶树品种合理搭配。加强良种选育、引进、示范、推广,建立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鸠坑种是首批通过国家级认定的十大有性系良种之一,积极开展鸠坑种单株资源的收集与选育,所选育的鸠20、鸠16单株,不仅继承鸠坑种的优良基因,又有着“青出于蓝”的品质表现,分获2022年杭州市龙井茶新品系评比前五名。推进适度规模,鼓励在茶叶生产集聚区内发展高效适度规模的茶叶生产主体,作为茶农家门口培训、参观的技术展示平台。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以国家标准为规范,建设同时适应生产、观光多方面需求的茶园,对茶园园路、水利、植被等进行系统规划,安装配备集雨喷灌、防霜冻、防病虫等现代化设施来增强茶园抗灾减灾能力,改善茶园公共园道,加强茶园周围与道路的绿化配置。推进茶叶科技示范样板,突出“绿色、科技、示范”,加强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累计培育省级科技示范基地226个,2021年新培育淳安、萧山等茶产业相关省级科技示范基地29个。同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战略合作,开展西湖龙井茶等“市院合作”项目13个。

(二)以培育壮大主体为动力。推进规模化加工,通过扶持“茶叶炒制服务示范中心”等方式,使60%的家庭作坊式加工转变成中心集中加工。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已通过整合中小企业、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方式扩大规模化生产。推进机械化生产,积极开展茶园耕作、培管、采摘等农机农艺模式融合试验,实现茶园作业“机器换人”的示范推广,重点突破名优茶机采、连续化加工和防霜冻等关键技术。推进专业组织的自我服务,积极推进茶叶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和茶叶协会建设,做好以统防统治为重点的服务示范组织和特色型加工中心示范区建设,覆盖集聚区核心茶园、辐射带动周边茶区。

(三)以品牌建设和保护为核心。发挥西湖龙井品牌的引领功能,以西湖龙井为龙头,以地方区域名茶和珍稀品种茶为特色,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茶产业品牌体系。保持区域品牌特色和挖掘珍稀品种,保持径山茶、雪水云绿、天目青顶、建德苞茶、千岛湖茶等杭州区域名茶的特色,重塑杭州历史名茶,将品牌特性做精做深;充分挖掘白叶茶、黄金芽等珍稀品种茶资源特色潜力,将其培育成优异独特、更具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加大国际市场的推广力度,使珠茶、眉茶等大宗出口绿茶由贴牌出口向品牌输出转变,开拓名优茶国际市场。

(四)以创新产业服务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以文化为载体,以政策为扶持,全力助推全市茶产业发展。重视夏秋茶的开发利用,鼓励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茶叶全要素生产率,开发夏秋茶产品或精深加工原料,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在茶饮料、茶食品、保健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日化用品等领域,选择若干个精深加工终端产品。鼓励电商促市,鼓励新型茶业商业模式创新与设计,实施线上线下结合,支持实体店转型,促进茶叶电子商务规范发展。通过顶层设计和指导,创造更多发展空间和机会。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按照国际标准体系,修订完善茶叶质量标准,提高针对茶叶有毒有害物质指标的检测、研究能力,持续追踪国际茶叶标准发展。

(五)以一、二、三产融合协调为支撑。着眼于茶叶产业整体开发与竞争力提升,强化茶业三次产业联动与多元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新型产业化发展路径。建设现代化茶叶特色强镇。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开发茶产业的多种功能,加快发展休闲、创意农业,促进生产、消费、体验互动,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多元、内涵丰富的茶叶特色强镇。规范茶馆(楼)业建设。着眼杭州特色,进行科学布局,明确各自区域范围、功能定位、经营特色,区分高中低不同档次,形成差异化发展特色,寻求多元化、综合化发展。推动茶旅游体验。以自然山水、人文内涵、生态茶园和茶文化村落为依托,推出茶文化主题旅游产品。打造若干各具特色、吸引游客的乡村特色茶休闲旅游体验点,策划推出让中外旅客参与的茶文化深度体验。

二、发展成效

(一)基地建设基础扎实。良种化进程有序推进。优质型无性系茶树良种推广力度加大,无性系茶园占比43.8%。国家级良种“龙井茶”种、“鸠坑”种等传统有性系良种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我市自主选育的优质茶树品种“中白一号”和“中白四号” 因其优异的品质表现发展势头迅猛,赶超“白叶一号”成为白叶茶树品种新兴的后起之秀。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全市现建有43个高标准高质量的都市农业茶叶示范园区和15个省级茶叶精品园,成为规模化、园林化、集约化的名茶生产基地。茶叶种植生产风险防控体系建立。践行中央鼓励探索气象指数、价格指数、区域产量等创新型保险,通过“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增强茶叶抵御“倒春寒”等春季冻害风险的能力,为全市开展特色农业保险开创了先河。

(二)加工技术不断改进。扁茶机制取得长足进步。通过不断摸索和改进加工技术,扁茶连续化加工流水线的加工品质经过不断试制研究改良,产品品质和加工效率显著提高,大大降低了加工成本。茶厂改造力度加大。全市改造老茶厂1000多家,其中通过SC认证茶厂280家,省级示范茶厂20家、省级标准化名茶厂37家。特色型加工中心建成。在西湖龙井茶产区、富阳拔山等地相继建立了集收青、加工、收购为一体的加工中心,集中规模推行龙井茶的手工加工,建立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中心25个,开展手工炒制技艺的培训、考试和评定工作。积极开展大师工作室认定,推荐技艺出众的炒茶人参加“杭州工匠”认定,实施炒茶技师等级考证,评定手工炒茶技师1105名。

(三)品牌保护成效显著。西湖龙井是国家长期指定的特有的礼品茶,以其至高的地位和在国内外的影响,带动了杭州乃至全省龙井茶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西湖龙井茶的保护和发展,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七个强化”工作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2022年,“西湖龙井”品牌价值评估达79.05亿元。同时历史名茶得到有效恢复。通过采取机械、工艺、采摘三大技术改进措施,鸠坑毛尖等历史名茶得到保护和开发。鸠坑毛尖茶作为名茶始祖,恢复后多次获得国内和国际名茶评比金奖,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九曲红梅持续扩大杭州红茶生产和市场占有率。2017年,径山茶、建德苞茶获得由农业部评定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名茶评比金奖。

(四)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市场主体发展速度较快。全市现有茶叶生产企业769家,年销售额28.5亿元。年综合利用原料茶叶1万吨以上,夏秋茶资源利用率比2015年提高20%以上。茶叶专业合作组织210家,形成公司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市场功能日益体现。全市现有大小规模的茶叶交易市场12个,年交易量1.13万吨、交易额23.1亿元,是茶叶集散交易的重要场所。茶叶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网上茶叶交易额达到20亿元。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三品”认证步伐加快,认证面积占比63.7%,产量占比84.2%。近三年来茶叶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五)文化旅游相融相合。茶文化繁荣。2005年,杭州被国内10家权威机构授予了“中国茶都”称号。2017年争取到“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永久落户杭州主办权。中国茶博会是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性的茶叶类博览会,每年举办一次。茶馆业发达。据不完全统计,杭州城区有各类茶馆及景区农家茶楼等1000多家,从业人数达1万余人,为茶产业增值3亿多元。到2020年,全市已建成龙坞、径山、鸠坑等多个规模化茶叶特色小镇。茶旅游兴旺。休闲观光农业遍布全市,从业人员2万余人,增值18亿元。已打造的龙坞、径山、天目山等茶旅线路,成为省级精品旅游线路,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

(六)东西部协作帮扶树立典范。为贯彻落实国家东西部协作、精准帮扶战略部署,按照省市领导指示精神,我市从2017年9月起,以茶产业提升帮扶为切入点,本着“杭州所能,恩施所需,合作共赢”原则,全面启动对湖北恩施州茶产业提升帮扶的各项工作。杭州率先实施的企业合作帮扶的创新模式,得到了部、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已成为东西部协作扶贫的典范。通过建一体化茶产业园示范引领全新茶生产模式、建现代化营销中心示范引领全新茶营销体系、建标准化订单基地明显提升当地茶生产水平、创品质优硒茶品牌明显提升恩施茶叶知名度等形式,抓示范提水平,提产业促增收。据统计,到2020年,茶产业提升帮扶工程项目带动提升发展茶园面积11.8万亩,直接受益茶农1.5万户,三年累计增收1.35亿元,恩施茶叶收购价比同期上升近20%。

三、下一步工作

(一)发挥茶文化对产业的溢出功能,聚焦共富目标推动愿景落地,促进区域城乡共富。一是要充分发挥“龙坞茶镇”茶总部的经济效应作用。以开放的胸怀、热情的服务、周全的配套,招商引资,筑巢引凤,打破单一业态,规划建设门类众多、茶企集聚、范围广阔的以茶为特色彰显的城市部落。力求产学研文旅商并举、吃喝玩乐游购齐抓,并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让各地茶企乐于在此安家落户,茶商乐于在此开店设铺,茶院乐于在此讲学传布。二要加快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主场馆建设。精心规划设计,尽快建设投运。通过“数智杭州 宜居天堂”的高地,吸引国内外茶企落户,构建茶展会、茶产业、茶人才互促互赢、信息高度对流的新格局,使杭州真正成为“茶都”。

(二)发挥茶事活动对产业的虹吸功能,聚焦深化改革创建活力之城,促进产业群体共富。精心办好“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着力以展会为龙头,把握茶产业发展趋势,拓展茶食品、茶设计、茶空间、茶器具的新蓝海,并以“茶+互联网”打造买茶、学茶、约茶的社交电商平台,以“茶+金融”推动茶业数字化、标准化、多元化发展,以“茶+旅游”引导传统行业创新和跨界融合得到聚变,真正把茶博会打造成中国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和世界茶叶博览的著名品牌,为茶产业提供专业的增值服务。创新举办“杭州市斗茶大会”。强化部门协同,把敬业精业的职业精神、专心专注的专业精神、创新创造的开拓精神、至善至美的品质精神,融会贯通到茶产业中来,让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在岁月的沉淀洗礼中焕发崭新的时代内涵,做追求卓越的“排头兵”。

(三)发挥茶科技对产业的创新功能,聚焦民生福祉提升幸福水平,促进协作地区共富。一是要充分发挥在杭国字号涉茶机构作用。杭州有八大涉茶国家级机构,资源丰富实力雄厚,掌握着业界的话语权,这是杭州打造“中国茶都”得天独厚、难能可贵的优势。大力加强与这些国字号涉茶机构的战略互应,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全面深化合作。二是要集成科研单位技术力量。开展种质资源、生物防控、高效培管、产品衍生、质量安全等领域的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壁垒。三是要加强数字化改造。积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加大杭州茶产业的数字化改革,推进高质量融合发展。四是要推进人才梯度培养。充分利用浙江大学茶学系、中国茶叶博物馆等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组建多层次培训网络,提高茶叶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做改革创新的“急先锋”。

(四)发挥数字法律手段对品牌的治理功能,聚焦改革创新,促进物质精神共富。持续擦亮“西湖龙井”金名片。通过立法,将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实践中的经验做法固化下来,凝练成制度化法治化成果,为规范市场管理提供法律支撑;开展常态化打击市场假冒的侵权行为,正本清源,守住品牌做真拒假的安全底色,做底线红线的“捍卫者”。要保护、传承和弘扬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传统技艺,大力培养年轻炒茶技师,使这种融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技艺代代传承。加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积极引导湘湖龙井、安顶云雾等地方品牌建立品牌联盟,着力形成区域互补、优势各显的茶产业发展格局。重视企业品牌塑造。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塑造优质的企业品牌,培养差异化品牌意识,通过产品质量、等级、价格、包装等方面的定位,树立企业自身品牌管理理念。支持龙头茶企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扩大规模,培育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的综合型茶叶企业,形成跨区域跨种类的茶业大品牌。

衷心感谢您对我市茶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也欢迎您对我们的工作继续给予关注和监督。

特此反馈。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

2022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