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西泠印社主题创作印章捐赠仪式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行。
2021年,西泠印社组织36位篆刻家,以对党的真挚情感,用心创作,聚焦党的百年奋斗特别是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以青田石、昌化石、寿山石、巴林石四大国石为创作石材,精心打造出36件融合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传统技艺与时代主题的篆刻作品,代表了当今中国篆刻界的艺术水准。这批优秀作品的捐赠入藏,为党史展览馆这座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殿堂再创精品、再添亮色。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篆刻作为一门古老而深邃的中国传统艺术,几乎伴随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史。一方印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同时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
据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介绍,本次捐赠,是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在国家党史馆正式开馆后不久,西泠印社接到上级委托,组织社员开始创作的。因为国家高度重视篆刻艺术,所以社员们创作非常有激情。36方章的背后也有很多感人故事。
他告诉记者,这次捐赠仪式受到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拥有一支精兵强将的创作队伍。36方章的创作者都是时任西泠印社理事以上,其中也不乏80多岁的“老将”。第二,印石材料呈现多样性,中国四大名石齐上阵。第三,呈现了古代印学史经典样式,从中国古玺汉印到清末,都有呈现。第四,这次的印面文案,非常具有时代特征,将中国的党史用篆刻艺术进行了表达。第五,呈现方式多样。原拓印谱、册页、手卷等等都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展览的可看性和趣味性。
“通过这次创作,使西泠印社的社员们得到了一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学习机会,也进一步提升了社员们的家国情怀。篆刻是一个小众艺术领域,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这也是对西泠印社普及金石文化的一次强大助力。”陈振濂说。
作为一名入党60年的老党员,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始终记得入党的初心,也始终践行着一名党员的使命。接到创作任务时,韩天衡正在住院。出院后,他克服了身体虚弱,构思了十五六稿,细细打磨,完成了作品。由他操刀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印,为汉印风格,大气庄重,线条古厚平正,又富有变化。通过结合篆刻艺术创作的特点,注重印面的红白和谐,边款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关系,以求浑然之体。韩天衡表示,“能够刻这样一方印章,感到任务神圣、责任重大、非常荣幸。”
无论是创作人员、创作内容的选择,还是设计审核、印章石材的确定,其间的每一个细节都彰显出西泠印社作为“天下第一名社”的使命与担当。如在创作内容上,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精选习近平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新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铁还需自身硬”等重要论述,精选党的文献中“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梦”“脱贫攻坚”“为人民服务”等重要词汇,作为这36方印章的印文。同时,精选习近平总书记的名言金句和党的文献中有关论述作为印章的边款文字,对印文进一步阐释。在创作设计的审核上,西泠印社根据每位艺术家的具体情况,一一落实创作内容和要求,请每位艺术家设计印稿,制作成册,附作者介绍、作品风格等说明内容,先后两次呈报上级部门审核。同时,组织业内专家,对印稿的文字、篆法规范性使用等方面进行专业审读。在西泠印社创作历史上,对印稿进行这样三次审核的情况实属罕见。
一方方印石,诉说着一个个历史故事,雕琢着岁月的不朽,赓续着血脉的传承,政治性与艺术性交相辉映,凝聚着艺术家们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共同心声,彰显着浙江干部群众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坚定信念。西泠名家用金石篆刻讲述党的历史、铭记初心使命,弘扬传统文化、抒发家国情怀,成为新时代重大主题艺术创作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创作的完成,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为了让更多的人在铁笔刀耕中领略党的百年风采,西泠印社还以此次主题创作的主旨、创作过程和成果展示等为内容,组织专业团队拍摄纪录片,作为本次活动的资料记录和定点宣传。
据悉,这批印章将在党史展览中作为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部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