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698/2022-26819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杭农提〔2022〕66号 | 公开日期: | 2022-08-11 |
发布单位: |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 | 主题分类: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致公党杭州市委员会:
贵委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繁荣兴盛新时代杭州乡土文化的提案》已收悉,经商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乡土文化承载着农耕文明的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基。近年来,我市兼顾塑形与铸魂,对标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以乡土文化的传承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目标,通过提炼挖掘农耕文化、保护利用历史文化村落、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惠提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赋能文旅产业等一系列手段,促进贵委提出的文化内涵、文化品牌、文化氛围和文化产业四方面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杭州乡土文化的繁荣兴盛,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关于“挖掘提炼新时代乡土文化内涵”有关情况
(一)以二十四节气活动为牵引,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结合持续开展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活动,系统整理了村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乡土人情、时令特产、特色小吃、名人典故和家谱族谱,传承与开发迎春庙会、江南时节等非物质文化,将建德的三月三龙抬头和富阳的东梓关开渔节列入省二十四节气代表性活动名录,凝练宋韵文化、良渚文化、新安唐诗文化、富春山水文化、钱塘吴越文化等文化符号,让传统文化资源重放异彩,为乡风文明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以田间地头村落巷舍为载体,彰显乡土文化趣味。结合美丽乡村、未来乡村建设,指导各地将民俗传统与旅游体验、文化展示、艺术活动相结合,通过彩稻田画、稻草工艺、庭院小品、墙绘、盆栽、泥塑等彰显乡村情趣,通过大地艺术节、茶园集市、古街汉服节、乡村音乐会等焕发村庄活力。如桐庐县翙岗村利用当地传统的“洗街”民俗举办“喜街潮玩节”,架设起古典宋韵与现代潮玩之间的桥梁,让游客在老街古巷中体验宋朝的风情文化;建德市三江口村则运用新安江渔民栖息地传统,活化“船上婚礼”、木偶戏等文化遗产,利用码头、礼堂、长廊展陈“九姓渔民”文化,发展渔家乐,举办渔火节,开发关联产品,打造“九姓渔民第一村”。
(三)以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为抓手,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结合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对全市185个古村落的古建古迹进行修缮保护,恢复村落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将历史建筑、村社礼堂改造为文化展示馆、体验中心、研学基地等,发挥抢救、保存、活化乡土文化作用。如萧山区欢潭村修缮了务本堂、老洋房、二桥书屋等省级文保单位,恢复了欢潭老街,打造了村史馆、乡贤馆、岳飞纪念馆等多个文化展陈项目,并重塑了“五义”精神,升华了“忠、义、和、本、清”的价值观。
二、关于“数字驱动乡村文化品牌提质升级”有关情况
(一)串珠地域相邻村落文脉,讲好乡村文化故事。以“山脉、水脉、文脉、业脉”为轴线,按照“地域相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原则,抱团推动乡村产业和文化发展,在59个风情小镇、78条精品示范线和20条美丽风景带的基础上打造12条未来乡村共富引领带,并运用“网红”乡村采风、村庄巡礼、民宿探访,农村节庆活动直播等方式讲好乡村故事。如余杭区径山镇的径山、四岭、双溪、平山、绿景等村组建“大美径山”共富联盟,联合开发伴手礼、文创产品,以禅意、研学、文化为主题打造200余家精品民宿,还原抹茶技艺,开设径山茶宴,活态展示径山禅茶文化。
(二)促进数字赋能文化场景,革新乡村文化体验。结合去年以来全市启动建设的210个数字乡村样板镇村,用数智改变“吃在乡村、住在乡村、游在乡村、学在乡村、购在乡村、乐在乡村”的体验感,打造无感触达文化场景,推进乡村公益活动开展,通过数字技术保护古建古迹,运用数字手段革新文化展示、村庄宣介、产品销售的新渠道。如富阳区东梓关村将历史建筑文三房打造为江船文化馆,并利用VR技术生动展示江船码头文化;钱塘区江东村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在线上直观展示“闲梦江东”民宿群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场景。
(三)加强优质电商平台合作,推动乡土品牌进城。市商务局积极打造“网上农博”平台杭州馆,吸引商家入驻701家,上架商品1761个,订单12.9万单,实现销售716.7万元,位列全省第二。我局通过乡村美丽经济现场推进会,积极推荐乡土特产、乡土品牌,部门联动打响了萧山本味、禹上田园、风味钱塘、富春山居、天目山宝、千岛农品等乡土品牌,实现了多个公共区域品牌以“互联网+”农产品方式出村进城。
三、关于“宣传培育营造乡村文化氛围”有关情况
(一)持续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实现文化美育乡村。坚持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与普及弘扬并重,与时俱进焕活文化基因。通过“文化下乡”活动,将建德婺剧、淳安三角戏、新叶昆曲等优秀传统文化节目配送到广大乡村(社区)。2021年累计开展送戏下乡活动5857场、开展文化走亲活动1066场,举办线上相关文化活动5943场次,参与人数2566.7万人次,并通过“你点我演”群文预约方式,使文化节目更贴近农村百姓偏好需求,为营造浓厚乡土文化氛围注入动能。
(二)不断拓展“文化传播”方式,提升乡村审美能力。借助杭州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等本地艺术院校资源优势,积极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厂房、校舍等作为艺术工作室、院士工作站,招引艺术家入驻乡村,带动村庄艺术氛围打造,鼓励村民参与手工艺术创作,实现艺术融入乡村,并成为就地就近就业的有效渠道。如西湖长埭村打造白桦崊手作园,吸引30多家艺术家工作室(文创园)、40多个文创品牌、200多位艺术家老师入驻,创出“文化助力”之路。还推动设立乡村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把传统技艺和雕塑、陶艺、茶艺、花艺等,及村野自然关联性强的文化艺术体验加入到第二课堂,强化青少年艺术审美能力和文化认同感。如萧山横一村将农具管理用房改建为“嗨稻星球”大地课堂研学中心,让青少年在稻田中央感受研学乐趣。
(三)切实用好“农民丰收节”平台,促进文化融入生活。连续几年以全市主会场+区县分会场+系列活动形式举办“农民丰收节”,已成为展示乡村振兴成效,分享农民致富成果,串起群众文艺汇演,丰富民俗活动载体的重要渠道。2021年陆续开展了稻香小镇开镰节、鱼羊美食节、千岛农品擂台赛、国际稻香节、全国柿子大会等14场活动,通过农事体验、非遗文化表演、特色乡土美食交流等形式,将传统乡村文化融入农民百姓日常生活,并成为城市居民体验乡村风情的重要途径。
四、关于“融合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升级”有关情况
(一)招引文化业态入驻,培育乡村文化经济。注重经营乡村与发展产业齐头并进,并把文化产业作为发展乡村美丽经济的重要内容,推动产业升级、三产融合,打造文化综合体已成为不少村庄招引业态、吸引客流的新方向。如桐庐县深澳村引入“深澳古村百匠慢生活文化综合体”项目,吸引50余个手工艺人、人文思想讲习、轻奢民宿、乡食餐饮经营者、文创设计等业态入驻深澳老街,开设具备茶艺、刺绣等在内的27种技艺学习体验项目,集手创和体验为一体,一店一IP品牌的艺术街区展露雏形。
(二)贯彻“两进两回”政策,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在乡村文化人才培育上,贯彻落实浙江省“两进两回”政策和“五路人才促振兴奔共富”行动,推动艺术家、农创客等“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驻村服务,招引艺术、设计、文创方面的企业、人员参与乡村经营,构建起文化艺术振兴乡村的人才队伍体系。推广艺术人才参与设计村庄IP形象,量身定制村庄运营方案,开发体现村庄元素的文创产品和富含乡土气息的体验活动,促进乡土文化转化为拉动乡村经济的驱动力。
(三)打造文化研究场所,组织乡土文化研究。积极创新乡村多功能综合体建设,在乡村建立研究中心、艺术工作站,联合高等院校、文创企业、设计公司,共同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如富阳洞桥打造的自然社区,设置院士大讲堂、院士部落、院士工作室和会议中心,成为传统乡村空间传承、保护和修复的研究中心;余杭青山村的融设计图书馆,成为竹丝土铜纸等五大传统材质解构和再设计的知名研究、展示机构。全市培育创建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61个,成为振兴传统工艺、研发传统技艺的新载体。
衷心感谢贵委对杭州新时代乡土文化建设工作的关心支持!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
2022年7月27日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市政府办公厅建议提案处
联系人:周佳捷,联系电话:85259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