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452/2022-26791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杭经信提〔2022〕102号 | 公开日期: | 2022-07-29 |
发布单位: | 市经信局 | 主题分类: | 其他 |
王克飞委员:
您在杭州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的提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收悉。本提案由杭州市经信局主办,杭州市发改委会办。经研究会商,您的提案观点独到、内容精准,与我市当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和“未来工厂”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工作高度契合。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近十年来,生产性服务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以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为例,外国直接投资中服务业投资的总额明显高于制造业投资的总额,且主要集中在金融、商务服务、工业信息服务业中。美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中有1/3投向了金融保险领域;欧盟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业主要在公共服务、媒体、金融等领域;日本跨国公司在英国的投资50%以上集中在金融保险部门。近几年,杭州市瞄准新制造业服务链各个环节,重点发展设计、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物流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强化对制造业科技研发、产品质控、市场管理等服务环节的支撑作用。培育了数量众多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企业,同时还建成了一批集约度高、运行机制良好、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为杭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主要做法
自2014年以来我市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从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到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之路。2021年以来,以“未来工厂”为新风向,进一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推动杭州市制造业朝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面发展。
(一)数字化基础进一步夯实。经过三年来的集中攻关,全市制造业数字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调查显示,按照有投入、有项目、有应用的标准,截至2021年底,全市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已经实现全覆盖。目前,按当前主流的13项数字化应用统计,全市制造业实施其中6项以上的企业占比达22.49%,开展供应链、价值链全流程全环节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企业占比达16.68%,企业数字化平均投资达452.48万元,为规模化推进“未来工厂”体系建设提供了较好的数字化基础。
(二)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一是以“1+N”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为重点,以争创部、省两级试点示范为抓手,围绕构建“产业大脑”雏形和发展“未来工厂”体系,分行业、分能级、分领域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蒲惠智造2019年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项目、2020年入选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二是支持“链主工厂”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产业链企业提供基于技术和产业优势的专业化服务,在网络协同、共享制造等领域打造工业互联网落地应用的“杭州场景”。三是进一步提升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小镇、长三角(杭州)制造业数字化能力中心等平台能级。2021年,全市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创建平台15个,占全省20%,全省第一。蒲惠离散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2019年列入省级创建平台,2020年获认定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今年2月,蒲惠智造的“机械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成功入选省经信厅公布的2022年度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名单。
(三)“未来工厂”体系初步形成。我市正在涌现一大批“聚能工厂”,如:杭萧钢构“数据”驱动的多企业多专业钢结构“产能”协同聚合平台,网易严选全渠道布局、全链式赋能中小制造业企业的聚能服务平台;涌现了一大批“链主工厂”,如:新华三实施iCM(智能协同制造)赋能网络通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春风动力高端动力装备“链主工厂”,围绕高端动力装备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方位工业服务;涌现了一大批“智能工厂”,如:大胜达大规模定制智能工厂积极打造纸包装行业共享的生态赋能平台,浙江中控“智能工厂”以个性化定制、精准交付服务为目标,建立工业电子产品数字化柔性制造体系;涌现了一大批“云端工厂”,衣邦人“云端工厂”精准匹配顾客的定制需求和实体制造企业,为消费者提供单人单版的商务正装和休闲装,博鸿小菜、捷配电子、特美刻、新禾联创、MU2等一大批“坐在楼宇里,有产品、无车间”的实体企业发展迅猛。更为可喜的是,这些星星点点的“聚能工厂”“云端工厂”已不仅仅局限在消费品领域,在建筑建材、生物医药、电子产品等领域也涌现出了不少好的样本,并且均保持着高速增长,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
(四)数字化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集聚各类数字化工程服务机构493家,其中杭州企业344家,78家外地企业在杭设立分支机构,已经成为全省和周边地区制造业数字化赋能的中坚力量。四大服务机构新生力量快速成长:以阿里、网易为代表的互联网龙头企业加速布局制造业领域,已成为赋能制造业重要一极;以西子联合、恒逸石化为代表的制造业企业,剥离企业信息部门成立独立公司,成为行业成熟解决方案重要提供者;以鼎捷、宇天为代表的传统软件企业,实施业务转型向工业软件进军;以工业互联网小镇、机器人小镇等为集聚地的工程服务机构,通过平台的招引、孵化和培育正在快速成长。
三、总体推进工作思路
针对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消费互联网应用成熟、工业互联网应用偏弱”的现状,我们要进一步锚定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数字工程服务能力,大力抢占新赛道竞争主动权,将制造业等工业互联网市场作为数字经济的新战场,激发生产服务业企业新动能,赋能山区26县工业制造实现数字化蹀变,助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一是强化平台赋能。推动以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为基础的“链主工厂”“聚能工厂”创新迭代发展,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的泛在连接、柔性供给和优化配置,推动智能制造服务机构加快实现企业间制造能力的集成整合和在线共享,完善以平台为纽带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大平台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大企业以平台为切入口,帮助配套中小企业改进提升工艺流程、质量管理、产品可靠性等水平,或通过股权投资、资源共享、渠道共用等手段带动中小企业深入融入产业链,形成生态圈,提升整条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是强化产业链融合。引导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引导大企业勇于创新。认真梳理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大企业的配套需求,积极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牵线搭桥,搭建融合交流的平台,建立产业链联系。充分利用大企业在订单资源、抵御风险、金融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活下来、活得好创造有利条件,营造出“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的生动发展局面。
三是强化金融支撑。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杠杆”作用,鼓励大企业带着中小企业以“1+N”的形式申请各种类型的技术改造补助。鼓励大企业配合中小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助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鼓励出台区域性的数字化改造奖补政策,重点向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制造集成服务商等倾斜。鼓励地区在“制造能力交易市场”“订单引流机制”等机制建设上,巧用“产业基金+招商引资”模式助推工业互联网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四是发挥企业级云服务新优势。积极推进工业云软件服务商的培育,结合工信部推动工业互联网APP发展的行动计划,2021年杭州已征集筛选了来自聚玻科技、杭萧钢构、汽灵灵、新迪工程等14家工业云软件服务商的工业APP向工信部推荐,2022年1月工信部发布2021年度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杭州新迪数字工程的“3D云盘APP”、浙江远算科技的“基于数值仿真技术的大坝健康管理数字孪生APP应用解决方案”、杭州优海信息的“面向离散制造加速的优优工业APP”三个工业APP入选,提升了杭州工业云软件的品牌价值。另外,蒲惠智造工业软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获省科技厅认定的2021年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名单,这是对蒲惠智造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研发能力、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充分认可。下一步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优秀工业云软件服务商研发新工业APP,并积极申报部省优秀解决方案。
五是贯彻落实省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方案。
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先后出台了《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同时,为大力支持山区26县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还制定了《关于支持山区26县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其中对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和推进数字化应用重点作了部署。
深入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行动。支持山区26县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持续推进各山区县开展分行业省级试点,鼓励山区县围绕当地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形成“一县一业一经验”。加快培育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山区26县创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和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示范平台。
加速推进新智造发展应用。加大新智造公共服务“智造荟”推广应用,强化对山区26县重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诊断分析、改造对接、项目实施、评估对标、示范推广等全流程服务。支持山区26县围绕优势产业建设推广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培育一批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大力推动山区26县企业数字化技术改造,支持建设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未来工厂。
非常感谢您对杭州市生产服务业、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和助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工作的关心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特此反馈。
联系人:产业合作处劳志龙,电话:85257107。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