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452/2022-26789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杭经信提〔2022〕125号 成文日期: 2022-07-29
发布单位: 市经信局 主题分类: 其他
市经信局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482号提案的答复
时间:2022-07-29 14:29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裴斐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的提案《关于培育杭州“双碳”相关产业发展的建议》收悉。经我局主办,市税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会办,现答复如下。

绿色低碳发展是面向未来、引领未来、代表未来的重大战略。“双碳”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是指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背景下,以高端化、低碳化、数字化发展为导向,以绿色智造技术为底座,综合考虑环境影响最小化和资源效益最优化的现代化产业,重点包括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高效节能与先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近年来,杭州市紧抓“双碳”契机,坚持系统布局,强化创新引领,通过发力“三大跑道”,实施“三大工程”,坚持“三化转型”,全面推进“双碳”产业攀高升级。2021年,全市绿色低碳产业规上企业数增至520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8.0%;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34.8亿元,同比增长13.1%;实现销售产值1808亿元,增幅20.7%,总量与增速均明显提升。

一、杭州市“双碳”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做法

(一)发力“三大跑道”,全面抢抓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机遇

一是持续深耕高效节能与先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围绕高效节能技术装备、环保技术装备、互联网+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节能环保产业生态建设。培育了杭汽轮、杭氧股份、中金环境、聚光科技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形成了空分设备、余热锅炉、激光在线分析仪、离心泵等产品装备生产技术优势,滨江环保监测仪器制造业、余杭节能锅炉产业、临平新能源发电装备制造业、临安储能和光电设备制造业、桐庐资源循环利用业集聚效应也逐步凸显。2021年,全市高效节能与先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80.3亿元,在绿色低碳产业中占比64.5%。

二是发展壮大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坚持企业为主,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大力推进太阳能、风能、潮流能、储能等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发展。设立促进光伏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财政资金,6年累计补助2.8亿元,惠及340余家光伏企业的2098个光伏项目,光伏建筑一体化得到有效实施,正泰新能源、福斯特、龙焱能源等本土企业成长为具有行业引领力的龙头企业。推动建立“浙江省风力发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深远海风电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风电技术科技创新平台,引导风电设备制造业高水平发展,运达风电成功迈进风电行业第一梯队(国内排名第四、全球第七)。努力突破海洋潮流能稳定发电并网运行技术,林东新能源成功研发并建成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电站。前瞻谋划新型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储能材料产业发展。2021年,全市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大关,达132.9亿元。

三是做优做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围绕全省循环经济重点工作,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大力促进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及产业废弃物,健全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再生资源清洁化回收、规模化利用和集聚化发展。重点培育打造再利用再制造示范企业,申能环保、富春江环保的固废处置技术装备全国领先,环益资源、金鸿源在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渌渚环境能源、光大环保能源(杭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运营良好。2021年,全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9.1%,高于绿色低碳产业平均增幅7.1个百分点。

(二)实施“三大工程”,全力激发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动能

一是实施“大优强”重点企业培育工程。全方位梳理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状况,精准定位产业链优势企业,跟踪推进“增资扩产”项目落地,推动重点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去年,屹通新材料、禾迈股份两家企业成功上市,绿色低碳领域上市企业总数达22家。5家企业成功入选省“雄鹰企业”培育名单,8家企业入选市“鲲鹏企业”名单。扶优扶强“专精特新”,通过政策引导、监测把脉、服务纾困,培育梯队企业,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近年来共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产品)8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9家、省“隐形冠军”企业10家。

二是实施新兴产业优质项目落地工程。以工信资金有效投资激发本土企业再投资,推动本土俊鸟、靓鸟项目落地再结果。如总投资50亿元的正泰新能源电池和组建项目一期正式落户滨富特别合作区;总投资10亿元,占地60亩的鑫微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化项目去年开工建设;浙江艾罗网络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的光储智慧能源系统产业园项目即将竣工投产;万向一二三股份有限公司投资96.91亿元的锂电池技改项目,项目达产后将形成年产15吉瓦时锂电池生产能力。同时,紧扣绿色低碳标志性产业链薄弱环节,招引和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实现“强链补链”。如福斯特年产2亿平方米POE封装膜项目将补齐我市光伏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实现全产业链式一体化发展。

三是实施高能级科创中心建设工程。聚焦产业发展创新需求,推动建立白马湖实验室、国家能源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实验)中心、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浙科LHD海洋能研究院等一批新能源研发基地。瞄准产业工艺创新最前线,加快关联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成功创建生物基全降解及纳米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截至目前,我市绿色低碳领域拥有杭汽轮、杭氧股份、聚光科技等1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桑尼能源、中泰深冷、绿洁环境等1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天明环保、银江环保、万马新能源等4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三)坚持“三化转型”,全面塑造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模式

一是坚持数字化转型。按照全省数字化改革总体部署,不断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持续实施“机器换人”和“企业上云”专项行动,截至目前,绿色低碳产业领域建成省级未来工厂1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2家。支持“链主工厂”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面向供应链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全产业网络协同、共享制造等场景应用,老板电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化业务中枢平台、杭汽轮基于国标物联码的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双双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认定平台。

二是坚持绿色化发展。强化示范引领,坚持把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全面宣贯低碳理念,引导企业走好绿色转型发展道路。2021年,全市共创建省级节水型企业43家、省级节水标杆企业16家,引导247家企业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34家重点用能企业完成节能诊断。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市级及以上绿色低碳工厂128家、绿色低碳工业园区5个(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2个),培育打造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家、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7家,为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树立了标杆示范。

三是坚持高端化升级。实施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深入践行“标准化+”战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定修订。推进绿色低碳品牌建设,支持39项产品工艺申报省级工业节能降碳工艺技术装备,23家企业申报节能降碳工程解决方案服务商,实现企业品牌和地区发展的良性互动。支持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查和绿色设计认证,截至目前,共有43个产品成功认证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有力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2项装备获得国际首台(套)认定,6项装备获得国内首台(套)认定,7项装备获得省内首台(套)认定。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步,我们将认真吸收提案意见建议,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加快杭州“双碳”相关产业培育发展,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新动能。

一是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实现产业整链提升。深化市领导领衔推进重点产业机制,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重点打造光伏、风电、储能、节能环保产业链,实现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依托数字化平台绘制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图谱,明确细分领域、重点企业、产业布局等,动态摸排更新“招商清单”“创新清单”“项目清单”,不断优化产业链运行监测和合作服务机制。积极发挥“链长”统筹协调作用,围绕产业链薄弱环节重点招引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强、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补链强链项目。到2025年,全市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规模力争突破3000亿元,其中光伏、风电、储能产业产值分别实现500亿元、300亿元、3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力争实现1800亿元。

二是加快产业政策制定强化产业发展支撑。今年年初,我局委托省工信院开展绿色低碳产业专项课题研究,积极谋划产业发展路径。期间,多次组织召开产业座谈会和走访调研活动,深入了解全市绿色低碳重点企业发展现状和政策需求。目前已形成《杭州市加快工业领域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统筹财税、土地、能源、排污、产业基金、人才等要素加大对光伏、风电、储能、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下一步,在向相关部门和区县征求意见建议后,将对政策稿做好修改完善,并报请印发实施,尽早推动产业政策落地见效。

三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错位发展。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对全市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布局和各地产业功能定位重新梳理,再做谋划。初步设想是通过统筹市域绿色低碳产业现有布局和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一主、两副、多点”的总体发展布局,其中,滨江区作为全市绿色低碳产业布局重要核心点,将重点发展光伏电池、储能系统及智慧运维、环境监测设备等产业,同时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诊断、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业创新发展。

四是构建产业创新体系不断营造发展生态。聚焦清洁能源技术装备、储能与动力电池、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节能增效等领域,以白马湖实验室、之江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为依托,实施一批重点“卡脖子”技术攻关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发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组建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优先引进一批绿色低碳产业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建设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封存等相关学科专业,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电气类等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绿色低碳产业领域“专精特尖”科研人才队伍。

五是提升公民参与积极营造绿色低碳生活风尚。积极推广应用节能技术装备,推进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绿色家庭、绿色社区、节约型机关建设。大力推广绿色产品认证,突出绿证、碳标签、碳排放权等低碳产品的市场属性,引导企事业单位优先采购绿色低碳产品,积极开展碳资产管理,踊跃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逐步建立居民碳账户、碳积分制度,创新碳普惠机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塑料污染治理,积极倡导节水节电节材,引导公众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形成与低碳产业相适应的消费方式。

感谢贵单位对我局工作的关心支持。

特此反馈。

联系人:绿色制造处郑逸武,电话:85257092。

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2年7月18日